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皓 《现代语文》2002,(5):51-51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i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in”音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i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i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方言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开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另有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合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前者可能有的本字是“连”或“联1,力延切”,后者可能有的本字是“挛”或“联3,吕员切”。开口的读音与合口的读音在地域上成互补分布,因而具有方言区域的标志作用。考证中对韵母作古今比较时,除了寻找今音同韵母的例字之外.必要时还拿古开口字的今韵母同古合口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拿古一等字的今韵母同古三等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或再考察今音的声韵配合情况。这种全面关注音变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做法,本字考证中常需用到。  相似文献   

3.
对多音单纯词,学生不大容易辨识,教师也不大容易讲清楚。如何辨识多音单纯词,我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要透彻理解多音单纯词的性质。除外来语外,它几乎是汉语固有的联绵词。这类词一般是先有一种名称或概念的存在,根据这一名称或概念的读音,找文字来记录,因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分别举例谈谈。 1.组成一个词的两个字,仅是表示该词的读音,都别无他义。如“蝙蝠”,这两个字都只是表示读音,没其他意义,可以这么  相似文献   

4.
合音和分音,又称急声和慢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所谓“合音”(急声),就是把两个字的读音(即两个音节)快读合成一个字的读音(即一个音节),如把“不好”读成“孬”。“分音”(慢声)则与此相反,是把  相似文献   

5.
李冲 《语文知识》2005,(8):23-23
西汉著名政治家晁错在汉景帝时担任御史大夫,其中的“大夫”怎么念?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许多演员都把这个“大夫”念成dàifu。笔者以为.这是把作为古代官职之称的“大夫”与作为医生之称的“大夫”混为-“读”了。  相似文献   

6.
汉字正音工作是一项琐碎却又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文以“奶”字的读音为例说明:利用方言中现存的语音资料来正音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合乎语言规律.面对方言日渐消亡的现状,作者认为应抓紧方言的抢救工作,此项工作的关键在于组织人力物力,深入、细致、全面而及时地进行方言的发掘、整理、记录与描写工作.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2年第5期刊载了云南大学新闻中心编辑冯皓的一篇关于冀鲁豫一带农村方言中男子讨老婆有“‘xin’媳妇”的说法的文章。与此类似的是,苏北与鲁南交界的一带,有“寻‘xin’人” (姑且用“寻”字)的说法,即妇女死了丈夫,去另找一个男人,一起过生活。但是,这里的“寻人”两个字的读音都接近于普通话中的阴平。而冯皓文中“寻”的读音是阳平,可能是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加的。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的记忆理论出发,分析了词汇记忆音、形、义相联的科学性,指出背诵、泛读是词汇记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网络上阅读浏览,不时会看到"三振出局"。"出局"为什么要说"三振","振"是什么意思?它的仙乡又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0.
11.
中古汉语的新兴介词“寻”用来引进动作沿循的路线。本文论证了“寻”从表示“寻找、追寻”的动词转化为方所介词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突现”一词的意思本是“突然出现”。例如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一点点的小事都足以使他深思熟虑的焦虑着,何况这不平常的突现的一星红光。”(《汉语大词典》)然而,在当前的报刊、杂志中,却时常见到“突现”以新的面孔亮相于大众面前:虽已入秋,老人光着上身躺在病床上,锁骨异样突现。(蒿连升《千里驱车为助老》,摘自1999年10月20日《经济日报》)因此,“两国论”的提出突现了台湾问题的紧迫性。(《台湾:要害在于“国家化”》,摘自2000年3月11日《环球日报》)然而,随着陈运鹏的退休,中国游泳出现了群…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见使用“悠着”的例子渐趋增多。试看: 1.“爸爸,你开车还是慢着点吧,要不然要被罚钱还危险。”对于女儿的“教诲”,王先生连忙向女儿保证,以后开车悠着点。(《绍兴晚报》2007年6月9日)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著名诗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等名句,就出自他的笔下。长期以来,从教材、选本到工具书,“刘禹锡”的“锡”,都一律被注音为“xī”。其实“锡”为通假字,通“赐”,是“赐予”的意思。《尔雅·释诂》:“锡,赐也。”南开大学徐朝华教授注曰:“锡(cì),通‘赐’。”可见“禹锡”就是“禹赐”。据说,刘禹锡的母亲在怀孕时梦见禹王,后生下刘禹锡。父母认为:新生儿是“禹”王所“锡(赐)”,又是其母“梦”中所“得”,故为之取名禹锡(赐)”而表字为“梦得”。此名与《尚书·…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0月20日《广州日报》A2版刊登了题为《三峡最后的纤夫走出风景》的一则新闻。所附插图配有这样一句解说词:“一收到钱,纤夫立刻摆出整齐的甫士,让人哭笑不得。”何谓“甫士”?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这位文化混血儿的“寻父”既与先锋派们的审义甚至弑义有别,又和少数“寻父”者们有异:因宿命的前定,注定他要在“寻父”之中追根溯源、确证自我。他由崇拜而寻找继而追随父亲,亦即,由对世俗权威的赤子之情的纵情投放到江河山岳的大自然的“泛父化”再到母族血缘的情感认同……其间充满了追寻的艰辛与人格塑就的自我努力。而望见父亲“庞然后背”的精神浪子,便心怀崇拜而追随其后:在人生上,力倡“清洁”;在艺术上,力主“规避”。孤行者颇具深意的“寻父”更是精神视域里一道有力的参照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市是集市、城市的“市”吗?不是。“市”与“市”是形、音、义都不同的字。  相似文献   

18.
渭南方言词很多都是古汉语词汇的保留,在古代典籍中曾经使用过,有一定的来历,辞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先后"、"绺娃子"、"愣娃"、"勾子"、"老鸹"、"发落"、"谝"、"打捶"、"缯"、"瞀乱"、"胡拉海"、"倭曳"、"嫽"、"恓惶"等。研究渭南方言词的音义,对于汉语史、文献学、民俗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包括词汇的读音、拼写、词义教学,更要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单词,对学过的词汇毫无印象,单词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老师不重视词汇教学,教学词汇时都是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