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妙妙这一次碰上的事情很是“奇怪”。前几天,妙妙在Word中输入一篇文章时,当输入“长胜不衰”这个词后,却发现在屏幕上变成了“长盛不衰”。妙妙很奇怪,拿过词典一查,这个词果然是“长盛不衰”,咦,似乎电脑能够发现录入者的错误并且自动帮人改正。  相似文献   

2.
李贺诗句的失误北京市成人教育学院宋淑琴李贺的作品想象丰富大胆,意境幽奇神秘,语言新颖诡异,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但在作者二十七年的短暂人生中,日常生活局限于较为狭小的天地,难以增广见闻,这就势必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李贺五言古诗《杨生青花紫石砚...  相似文献   

3.
钱丰 《语文知识》2004,(7):35-35
《文汇报》2003年11月16日“学林”版刊载了方健先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文,文中说张先《苏幕遮》词中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后来为毛泽东所化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宋代词人张先“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之句,源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相似文献   

4.
李贺《高轩过》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钱锺书认为其语“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章府为,“笔补造化”的动机是李贺人生难堪的遭际。“笔补”是李贺对自身生生活缺陷的补偿。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的句读有两种,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前面。这两种句读的分歧,由来已久。我以为应当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  相似文献   

6.
妙喻三则     
“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这是《圣经》上记载的耶稣教训门徒做人的话。直到今天,许多基督教堂仍悬挂“作盐作光”的条幅,以勉励广大信徒。妙喻是耶稣传教成功的一大秘诀,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引人注目,人们靠巧妙的比喻来解开心中的“死结”,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一、委婉的妙喻一次,钱钟书对想拜访他的英国女士说:“假  相似文献   

7.
哈哈妙旅     
米乐(主持人):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到我们的“开心地带”来一次“哈哈妙旅”吧,保证能让你露出会心一笑!一天,年少的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去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整,于是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声名远播。黄丝带一天,…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人,以探索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求得对李贺诗歌的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使我们的研究更切近诗人创作的客观实际c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认为:“在我国,踢怄部较早的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初见的场面中,曹雪芹很。表现了一番贾宝玉的才学:那就是宝玉为黛玉取字。宝玉问了黛玉的名,黛玉告诉了他,宝玉接着问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随口诌到,“《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牢.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10.
妙妙在学习上一向是活学活用,这不,上午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刚刚学习了屏幕保护程序,晚上她就在自己家的电脑上开始实践。妙妙点击“开始”菜单,然后点击“设置”中的“控制面板”,打开“控制面板”的窗口,再点击其中的“显示器”图标,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显示属性”对话框。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迷,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仁,智者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李贺诗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入,  相似文献   

12.
妙联撷趣     
杭州西湖孤山旁,有座月老祠,祠中有副妙对:“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此联上句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下句引自高则诚的《琵琶记》,虽出自两人之手,却合得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13.
妙在多想     
新《课程标准》推崇在数学学习中进行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最常听到的反应是“我怎么没想到?”、“不知道怎么去想!”其实,先弄懂所学的东西,就是“想”的基础;多想、多听、多看、多交流就是学会“想”的途径.希望读了“妙在多想”一文后,对你学会“怎么想”,“往哪些方面去想”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自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因而鉴赏《琵琶行》,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诗句是绕不开的教学重点,而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赏析则是重点之中的难点。对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对比赏析、涵泳品味等方法加以突破,引导学生鉴赏“悄无言”与“秋月白”之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研究》是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李军教授承担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的终期成果。李军教授对李贺诗歌潜心研究,先后在《江淮论坛》、《学术论坛》、《中州学刊》、《甘肃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系列论30多篇。其中,《生命的沉思与悲歌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李贺诗歌创作心态探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相似文献   

16.
封建时代文人每以出联求对来作为衡量学识的手段,历史上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妙对佳话。信手拈来明朝妙对二则如下:其一,常熟人李杰年仅数岁,便已聪明过人。有一次,其兄指着天上的“紫微星”命其对出下联。李杰不假思索地答以“黄道日”。一言既出,举座旨惊。其二,明朝泰景年间,李东阳、摸敏政二人以年幼而聪敏,被作为神童举荐。明景帝亲自召见,并出题“螃蟹浑身甲胄”以试其才。程敏政对以“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则对以“蜘蛛满腹经纶”。明人妙对二则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里,具有其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李贺的诗集,曾名为《李贺集》、《李贺歌诗集》、《李长吉歌诗》、《李长吉文集》、《昌谷集》、《李贺诗集》等,皆四卷,或多“外集”一卷。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日:‘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日:‘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相似文献   

19.
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将《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总结为“十五之妙”,并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品的结构、章法、笔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起结法”、“照应关锁法”、“同中见异法”、“相衬法”、“以无写有”等技法。从《读法》提出的叙事“十五之妙”入手,结合具体评点,阐释《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理论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谋略。  相似文献   

20.
《故乡》妙要举例子江1.妙在开头就以一个远镜头总写故乡的荒凉。这样写,笔墨极为经济,却又全景式地展现了故乡的面貌。一个“荒”字,透露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全文所要展现的农民的困苦和人心的变异已在意料之中了。这样写,开头就定下了基调,将悲凉抑郁的氛围笼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