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课本是知识与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考题的主要来源,相当数量的基本题、创新题源于课本,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题的组合加工发展.离开了课本的复习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近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除了高考更加注重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外,由课本生发出来的研究性试题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的中学数学课本中,例题、习题中出现的一些数据,或因地区不同而与当地实际不符,或因年代久远,与现实相差甚远。如“每封信不超过20克付邮资50分”、“电费每度0.38元”、“旅社客房每间租金20元”…。 为此除了有待将教材作一番修正外,尚须  相似文献   

4.
5.
6.
在十四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笔者一直有一个困惑像梦魇一样始终挥之不去:在课堂上讲了那么多经典的例题,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地分析,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板书,真可谓“面面俱到”,可是一旦让学生自己去做时,总是错误百出,真感到心寒.  相似文献   

7.
例题、习题教学是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巩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探求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与相互联系,能捕捉矛盾的特殊性,从研究问题中发现最有价值的因素,并能迅速确定解题方  相似文献   

8.
围绕教材中富有挑战性的例题,习题,让学生观察特点,基个过程中,展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索精神,从而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宣欢英 《学周刊C版》2010,(1):156-157
教材是数学试题的原始生长点,回归教材。用好教材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许多课本例题和习题都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具有典型的范例作用,极具“开采”的价值。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研付出”,以实现花最少的“教学代价”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考试中,一些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道课本上的例题或习题却没有做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课本上的例、习题重视不够.这里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12.
王正林 《新高考》2005,(7):52-54
课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高考虽然是选拔性的考试,但也必须起步于基础.近些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把突出考查能力放在了首位,但也没有放松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发现在2004年的高考试卷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所加强,并且主要体现在突出了对课本内容的考查.  相似文献   

13.
李娟 《华章》2011,(21)
数学例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数学问题,是教师用作示范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数学问题.而对数学例题进行一定的变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适当改造、利用,加强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往往使得多数初中学生感到数学课繁难且单调乏味,尤其是例题教学.不过只要老师能精心设计和巧妙处理,也能使例题教学变得轻松自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例题、习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联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桥梁,好的例题,不仅可以加深对定义、定理、概念和法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各地部分中考题,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压轴题大多是课本的例题、习题变式,本对这种类型题作简单归纳,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初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它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还能够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例题教学和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对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和习题教学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精讲课本例题和习题是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课本中例题和习题的作用,通过变式训练,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有的解题过程可见明显的漏洞,结论却是对的,这是多处缺漏相互补充造成的"似非而是"现象;有的解题过程表面看起来很严密,结论反而是错的,这是其内部不明处的漏洞对解题造成的"似是而非"现象.这样的解题,值得反思.本文就一道课本习题解答中出现的上述的两种情况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