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末倒数第二个月上旬的某天中午,我收拾起电脑台面上的英文资料,在大书桌上摊开中文方格稿纸(其实我还没有学会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中文),满脸灿烂地走出我的办公室,对隔壁的同仁——一位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主流经济学家宣告:  相似文献   

2.
两家前,军校毕业不久,刚丢掉“学生气”的我,便在工作中受一匹爬格子的“千里马”的影响,认为自己也可以在方格上踏遍九州军营,于是我便步入了那本已拥挤的写稿方阵。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末倒数第二个月上旬的某天中午,我收拾起电脑台面上的英文资料,在大书桌上摊开中文方格稿纸(其实我还没有学会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中文),满脸灿烂地走出我的办公室,对隔壁的同仁--一位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主流经济学家宣告:  相似文献   

4.
初学报道,为使稿子早见报,我遵循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原则贪黑起早地在方格稿纸上“耕耘”。可成功似乎在与我作对,一年投出近百篇稿子,都是有去无回,我到底差在哪?一时间我懊恼极了。有一天,集团军宣传干事到连队采访,我悄悄地把苦恼告诉了他。他说:“初学报道的通讯员,瞄准专栏写稿命中率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6,(3)
都市里的一方乐土文/鱼在洋在报纸上办副刊,比办纯文学刊物更难。她的受众层次不一.不能放开手脚钻进艺术的象牙之塔,更不能向地摊上猎奇觅艳的小报靠拢,大众传媒的定位就为操作者划了一个如同稿纸的方格,你只能在里面跳舞,伸出腿露出肢就是违规,黄牌警告甚至罚你...  相似文献   

6.
又到暑气渐消、天高云淡的时节了,望着刚刚收到的一木《编辑之友》,我的思绪回到了四年前的那个秋天。当时,我正为一篇被某报退回的题为《劳作在方格稿纸上》的散文发愁。这篇文章不仅回顾了我十几年的文学编辑生涯,而且抒发了我对编辑工作的一些体验和感受。可是我却找不到一家适合发表的报刊。亲人极力为我分忧,一连跑了几家图书馆,终于找到一本我未曾见过的《编辑之友》。于是,我怀着不妨一试的心情,以自由投稿的方式将文章投寄出去。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改变着现代生活,也深刻地改变着纸质媒体的采编。本文就网络的飞速发展对纸质媒体记者的影响,结合自己从业经历,进行简要论述。从送稿、邮寄到传真稿件1996年,笔者开始踏入记者行列,当时写稿是打好草稿后抄写在方格稿纸上,一篇5000字的稿件要用去将近半本稿纸,当时的复印技术不普及,  相似文献   

8.
季嘉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前不久翻看今年以来的《军事记者》时,勾起了我对步入新闻这一行的回忆。我在军校是学雷达专业的,后来改行当了两年指导员,接茬儿就搞起了教育,跨进新闻这一行,完全是个偶然。记得是1988年初,我在旅政治部当教育干事,当时科里的新闻干事探家了,科长跟我说:“小季,你兼管一下新闻工作。”我琢磨了半天———“管一下”,怎么“管”?还是先“干一下”再说吧。可到真要“干”的时候,才发现我对新闻一窍不通。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新闻这个“花轿”。第二天,我突击看完了一本关于新闻基础知识的书,第三天就…  相似文献   

9.
向海是世界著名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人们对素有“地球之肾”和“原始宝库”之称的向海情有独钟。我在向海所在地的吉林省通榆县生活了36年,期间,由于工作的缘故,使我与向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发现,向海不仅已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里的一种牵挂。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方格稿纸比作沃野,那么,自学成才的通讯员何承业就是一头勤奋耕耘的牛。这是我看了他的那厚厚两大本的新闻作品剪报资料以后,所得出的结论。五年多来,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各级新闻单位写稿,先后被中央和省市十多家新闻单位采用六百多篇通讯报道。这位三十岁刚出头的通讯员用他的一支笔,夜以继日地写工农商学兵,写男女老幼,写表扬,写批评,描述日益美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夏天,杭州疗养院新闻干事李晓方告诉我,他要把60年前侵华日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史实抢录下来,编、出版一部画册,留给后人。我听了,意识到这是个意义非凡的“忧患工程”,意义很不一般,当即表示:“祝你成功!待你成功后,我要写你!”现在.他成功了,于是,我践约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  相似文献   

13.
陈霞 《新闻窗》2006,(6):109-110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0多年了。2005年是我感到压力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让我最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制片人,参与创办了大型直播节目《百姓关注》。  相似文献   

14.
牛司伟 《军事记者》2005,(11):66-66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情无法忘却,也不应该被忘却。有些事情如电影拷贝的胶片,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过段时间后,会启动记忆的电影在脑海里回放。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6年光景里,有几件事情使我难以忘却,每每想起,愧疚之心就会敲打我的灵魂,让我更加感觉对不起我亲爱的战友们,我只有加倍努力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对得起他们。我想了很久,决定把这篇章献给他们,但愿他们看到后,会接受我——他们的战友,最真诚的歉意。  相似文献   

15.
平生第一次“填格”,大约是在二十多年前。高中生的我不知天高地厚,写了一篇歌颂邮递员的散文诗《鸿雁之歌》,冒冒失失寄给省报。由于我幼稚浅薄,这篇习作诗无诗味,文无文法。至今想起来犹觉好笑。1973年秋,我返乡当民师。讲台上我朗诵文学名篇,8小时外将点点心血洒在方格稿纸上。每当我把誊写得工工整整干干净净的稿子装进信封,贴定邮票,恭恭敬敬送到乡村邮递员手中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虔诚的,精神是亢奋的,就像农民把汗水和种子一并交给土地;期望它尽快生根、发芽、开  相似文献   

16.
戴宣长 《新闻窗》2005,(5):17-17
去年9月,我正在江西老家,接到金风同志的女婿彭德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金风同志辞世了!我当时心中非常难过,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为失去一位这样好的关心支持党的新闻工作的老领导而感到深深的痛惜。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之恋     
回首往事,最值得珍藏和回味的莫过于我与宣传报道结下的这段不解之缘。8年前,当我第一次站在写稿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偶然结识了《新闻爱好》杂志,没想到我对杂志的感觉一发而不可收。初进通讯写作的大门,我以为把看到的、听到的等写出来就行了,其实不然。报道一件事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知识和人物的思想、境界、品质等,还要突出短、快、新的特点,力求生动、新颖:  相似文献   

18.
李延发 《新闻传播》2006,(10):17-17
1999年夏天,根据党组成员分工,由原来两名副总编轮流值夜班增加到3人,把我包括了进去。过去,我虽然做编辑、记者多年,写过许多新闻稿件,但是,从副总编的角度统揽整个编辑出版工作还是初次,许多工作需要从头学起,逐步熟悉,才能摸索出一些规律。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慢慢掌握了一些工作流程及关键环节。我体会,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当夜成版的一、二版要闻版上,而对其他版面,则主要从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19.
梅益同志在2003年9月13日永远告别人世,倏忽过去一年了。从1946年6月开始,我就在他的领导下工作,风雨沧桑半个多世纪,往事桩桩、件件,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在危险的环境中并肩战斗的情景,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年来,他那鲜活的形象,经常映现在我的眼前,我总是默默地祝祷:“梅益同志,你走好啊。”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07,(8):14-14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看国际新闻,因为讨厌那些拗口的国名和人名。但是,工作原因,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了解这些信息。呵,一接触,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真是太有意思了。在节目里,战争使我担忧,和平使我安宁,趣闻令我开心。有了种种不一样的新闻,我才有了与别人在一起的更多谈资。真的很感谢我从事的新闻工作,它虽然给我的日常作息带来了晨昏颠倒,但它更给了我一个多彩的世界。我很喜欢它,也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看到它更大的进步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