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当中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学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言语间透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正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学生的酸楚与无奈。而如今。那些素常惯以“考试”为法宝对付学生的老师们竟也大都落入了各种各样、各级各类考试的“围追堵截”之中。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小学生们今年的考试与以往不同。好几所小学的学生们一点儿也不为可能考不好担心,反而觉得考试“也挺好玩的”。创新一比赛型背生字100,看谁过目不忘学校要求老师根据每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总体关注点的不同,为不同班级拿出不同的考查方案,并与学生们一起为各班“量身定制”期末试卷。  相似文献   

3.
严老师名副其实,治班严格近乎“酷”。他说一不二,又很重成绩,颇有战无不胜的军人风格。难怪孩子们打心底里佩服他、喜欢他。周一语文课,严老师一脸威严地宣布:本周三上午第二节语文课进行“牛刀小试”。严老师习惯地将考试测验等叫“牛刀小试”。班中立刻被战云笼罩起来,学生们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翻书带查资料加练习,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的宣言是:不为成绩而战,要为老师而争。有几个思想激进的同学还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上“离语文考试还有48小时”的倒计时字样。周三上午第二节,铃声一响,同学们拭目以待,跟高考一样,教室中寂…  相似文献   

4.
学生当中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学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言语间透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正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学生的酸楚与无奈。而如今,那些素常惯以“考试”为法宝对付学生的老师们竟也大都落入了各种各样、各级各类考试的“围追堵截”之中。对于久经考场、百“考”成钢的教师来说,对付一场两场考试应当说是件驾轻就熟、不在话下的事。难就难在众多考试纷至沓来,且所考内容又多是学生时代未曾领略或只接触了点皮毛的。而这类考试凭临时突击又是难以侥幸过关的。考试虽然繁多,却由不得你有丝毫疏忽,因为这类考试…  相似文献   

5.
曾经身为学生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考试经历,当你步入考场时,听到的是一段优美、轻松的音乐,看到的是老师充满关心与信任的目光,黑板上“肃静”或“严肃、认真”的字样换成了“我能行”等充满温馨与鼓励的话语。考试卷上多了卷首寄语,卷中配了小插花,让学生们觉得考试不再可怕,而成了一种快乐的心灵体验。也许你会说,“哪儿有这样的考场”,可它是真实存在的,它就在衡水市利民路小学,那位充满慈爱目光的老师叫做孙凤珠,这充满温情的考试方法正是孙老师进行小学考试情感化改革的大胆尝试。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都是怀着惴惴的心情走…  相似文献   

6.
学生中曾经流传过这样一首“学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言辞之间透出一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酸楚与无奈。许是应了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那些惯以“考试”为法宝对付学生的老师们而今竟也大都堕入了各级各类、各种各样的考试的“围追...  相似文献   

7.
有中学生问一位著名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你怎么看这句话?”答曰:“应改为‘考考考,老师做参考;分分分,学生做汇报’。”他的回答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掌声。可见学生们并不反对考试,只要这种考试是“参考”,是“汇报”;学生害怕的是那种如叶圣陶所谓有“压迫之感”的考试,因为它被奉为“法宝”,  相似文献   

8.
月度扫描     
《留学生》2009,(8):4-7
国际 英国 高考培养“高分低能”学生 【英国BBC网站】英国一项最新调查发现,有“英国高考”之称的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并没有真正起到测试学生能力的作用。调查称,A-level考试过于死板,学生们只要死记硬背、按照套路来复习就能完全应付,考官机械的阅卷流程也让那些有新意的答案无法获得高分。久而久之,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退化。不仅如此,A-level考试本身存在的弊病也给高等教育埋下了隐患。利兹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弗朗西斯-奥格曼说,学生们需要利用推理和分析能力来消化老师们传授的知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大学学习将是非常吃力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考试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评价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要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却很难成为教育现实。每次考试后,学生们总是有的高兴有的忧;只关心分数;每次考试过后老师们有的欣喜,有的牢骚满腹;只关心平均分;而每次考试过后,唯一做不到的就是考后反思,即试卷讲评,致使考试这支有力的指挥棒发挥不了真正作用:为考试而考试。我校开展“考后100分”教研活动,使教师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种新思想、新做法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0.
郭辉 《湖北教育》2005,(7):122-122
“郭老师,这次的音乐考试怎样考呀?”“郭老师,这次考试是不是自己选喜欢的歌曲唱?”“这次考试是一个人唱还是几个人唱呀?”“能不能自己给自己打分?”……随着期末的来临,学生们又开始关心音乐考试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音乐考试与别的学科考试不一样,学生不能一起同时进行测试,老师一边要听考试学生的演唱,一边要管理其他学生.显得很被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以前也变换过很多考试形式,如开音乐会、  相似文献   

11.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敢说;对于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考试都是生活中一件既重要又神圣的事情,因为许多人的命运由于考试而被改写。可是,当家长们想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指导一下孩子的考试时,却惊讶地发现:考试竟然变得让人不敢认了,因为一场考试的革命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曾几何时,一些人以为考试是走向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怪现象”小学生不考试或者只考一点儿;中学生则比小学生多考了一些,或者有些课程考而有些课程不考;到了…  相似文献   

12.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传统型的考试不外乎:老师命题,考题严格保密;在考场上,老师的眼睛像电子眼一样盯着学生看,害怕学生“额外”得分,而学生缩着身子埋头苦做,不敢抬头,担心老师怀疑自己企图作弊;考试的成绩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尺度。因而,学生视考试为“洪水猛兽”。其实,在课改的今天,我们可以换一些方式.不妨这样来考试——  相似文献   

13.
苏婷 《山东教育》2004,(19):127-128
北京小学有个美丽的国旗广场,每天早晨来上学的孩子们一进入学校,就要自然放慢脚步,面对在国旗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行一个少先队队礼。学生们做这件事是没有人监督的。几年前,北京小学就取消了学校门口的值周制,而把值周要检查的内容如戴好红领巾、向国旗敬礼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强化变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相似文献   

14.
考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极痛苦的事,我也是“反对考试家族”的一员。我十分讨厌考试,认为考试不好。期末考试前,老师们不停地用小测验“考验”学生,同学们脑袋里都是一个个数学公式和解词。尤其是在放寒假前,老师们更是不停地说什么考好了就能过好年,考不好就会过糟年之类的话。家长们呢,更不用说,对孩子的要求更高,电脑、电视上早就贴上了“封条”。在学校就受到种种限制的我们,到了家里也被逼着学习、学习、再学习,无奈啊……考试中,我不停地想着老师和家长的嘱咐,一些早已掌握的知识都不翼而飞了,有时脑子里竟一片空白,难免就有…  相似文献   

15.
初冬的天气已经带着丝丝寒意,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课正在进行着.火热的场面与室外寒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0多位看似教师模样的“大学生”坐在小学生的课桌前.像炸了锅似的热烈地争论着、交流着、比面着.这是怎样的一节数学课呢?原来这是北京小学数学教师的一场以“如何读懂学生”为主题的研讨活动。老师们正在转换角色做学生,经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和各种需求。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江苏省高考大纲首次把相对论的一些知识点列入选修科目的考试要求后,由于这一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占有分量很少,而教学难度较大,中学物理教师们普遍认为在此费力气是划不来的.笔者所知,不少老师只要求学生背出几个公式,记几个结论,而将相对论的精辟思想抛在一边.在“应试”与“素质”的权衡下,后者常常落败.  相似文献   

17.
一课一单元一册的教材体系、所谓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的教学方法、练习、考试……老师们兢兢业业,总以为自己用教材在教着学生,根本就没有想到,用这些琐碎的“知识点”给学生填鸭,并没有实现它真正的价值,而且,就使用教材这一点来说,老师也是自己被教材奴役、被教材所“用”了。  相似文献   

18.
自从我看到《故事作文》上“考试大辩论”的征文启事后,我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可我也很矛盾,考试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已经盘旋了好几个星期了。我经过反复地思考,最终还是认为考试坏处多,好处相对比较少。下面我就来陈述一下我的观点吧!1.如今考试已成了老师们的“杀手锏”,正所谓“考试,老师的法宝,学生的苦恼”。为什么这样说呢?据我调查,考试前,老师常给学生施加压力,一再叮嘱他们要考好,假如考不好,会给予惩罚,考得好,会给予奖励。这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让我们整天心事重重的,严重影响情绪。2.学生一…  相似文献   

19.
我校创办于 1985年 ,也曾和不少学校一样 ,为追求升学率 ,加班加点 ,搞题海战术。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 ,学生小考成绩曾一度引人注目 ,在县城城关教学区获“四连冠”称号。这本来是一个甜果子 ,但是领导和老师们却从中品出了苦味 ,多数学生以高分进入中学后 ,学习非常吃力。这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深深的思考 :培养这样的学生 ,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吗 ?就这个问题 ,学校开展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大家感到 ,如果再按“教师为考试而教 ,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教育模式搞下去 ,教师就成了完成各种教学成绩指标的工具 ,学生也就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语文考试的阅读量不断加大,题型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快节奏、高强度、大容量的教学风格成了许多语文老师唯一的选择。这种不断追赶教学进度的现象非常普遍,语文老师们因此身心俱疲。而反观学生考试答题的状况,可谓“年年岁岁错相似”,每一届学生易犯的错误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同一学生面对同一类题仍有反复“栽跟头”的现象。何以至此?笔者以为,我们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少了点儿“反刍”思维、“反刍”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