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着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对自身专业价值和文化探索地位认可的意义,觉悟到作为知识分子应有一种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的独立主体意识。文章指出,寻求社会的、政治的、学术的、人格的自由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特征,然而由于20世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之途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许多文化矛盾与精神因惑。首先,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游移;其次,知识分子在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最后,知识分子在政治和学术之间忍受着熬煎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皮日休隐居鹿门山的原因及其隐居生活实质的剖析.反映了晚唐社会世风日下,知识分子既想通过仕途展露才华服务于统治阶级,又对现实严重不满的矛盾心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作为传统土人的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受西方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非常注重独立人格的自觉,注重个人的精神生活,而当时弥漫着自由意志的现实语境又促成了知识分子对社会体制的疏离,从而为他们自主的生存选择和能够拥有相对独立的私人空间,来回护自我情感世界的完整提供了可能。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话语的个人化倾向得以出现。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总体流向,粘着历史、社会、政治意涵的创作占…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憩园>是一部有关40年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作品从叙事视角、人物关系以及精神心态出发,揭示了知识分子还乡情结的演变以及启蒙精神的矛盾,并勾勒出现实和精神双重困境下知识分子一段困惑、转变与坚守互相交织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巴金的《憩园》是一部有关40年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作品从叙事视角、人物关系以及精神心态出发,揭示了知识分子还乡情结的演变以及启蒙精神的矛盾,并勾勒出现实和精神双重困境下知识分子一段困惑、转变与坚守互相交织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成名作,也是他社会言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张恨水成名阶段作品的主要风貌和精神特质,其文体的独特性,对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市民心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平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的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团体。平社学人群体的建构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消解近代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双重危机所作出的又一次探索和努力的结果。这一结果,不仅是淑世情怀和“五四”以来民主科学精神的延续,更是现实政治、社会环境变迁与自由主义理念及群体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共同催生的产物。平社的产生透射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如何重构社会秩序和意义世界的思考。然而,自由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和现实遭遇决定了平社学人的努力又将陷入新的轮回之中。  相似文献   

9.
湖南作家阎真通过其长篇小说《沧浪之水》表达了自己对转型期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和忧虑。具有社会良知,拥有公共关怀,保持独立的批判性,坚守“边缘人”的精神立场是知识分子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品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努力也难逃在市场化、世俗化大潮中迷失与沉沦的命运。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这个称号名副其实,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深思。  相似文献   

10.
理性化的现代社会分工引致了职业化的合理发展,而工具理性的发展所造就的"职业人"使传统知识分子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当代中国大学教师的角色特征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中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问题.分析当代大学教师"公共精神"得以展开的社会条件,对建构社会转型中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追求独立自由、求真创新的知识分子.近代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学术精神更是如黑夜中的明灯引领中华民族的儿女救亡图存,即使在文革毁灭性的文化灾难中.也仍有社会良心未灭的学者高擎学术精神的旗帜迎面凛冽刺骨的寒风.  相似文献   

12.
探究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时,必须考虑在传统儒家教育下所形成的固有化心态。特别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和济世救民的慈悲情怀是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心理认同基础;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明既被迫接受又本能拒斥的矛盾心态也是导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雨中国知识分子最先接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又与中国传统化中的大同理想和“先富后教”思想有某些契合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具有对政治中心的永恒向往和拯济天下的志向,这一特点在文学尚未独立的先秦两汉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这一时代的士人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围绕着“政治”这一主题。刘向编撰《说苑》,是把其当作“谏书”使用的,始终抱着一种“昧死以进谏”的心态。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以及深受屈原精神的影响等,当是刘向产生如此心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就学潮泛化的问题,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主张青年学生对参与政治活动应保持谨慎克制的态度;另一方面为化解知识分子的教育责任与其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矛盾,他们提出教育界应该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学术和文化品质之上来服务于国家民族的大目标,这种教育救国思想是对将教育直接导向政治斗争的狭隘的教育救国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晚清谴责小说作家群体是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其文化身份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由独立的社会政治身份,他们都属体制外的创作群体;二、边缘化的思想者,他们都处于社会主流思潮的边缘地位;三、职业化的商业文人,他们都走向了职业化的生存道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追求独立自由、求真创新的知识分子。近代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学术精神更是如黑夜中的明灯引领中华民族的儿女救亡图存,即使在文革毁灭性的文化灾难中,也仍有社会良心未泯的学者高擎学术精神的旗帜迎面凛冽刺骨的寒风。他们以自身的道德品行和高尚的人格精神以及对社稷负责的态度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令人景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沧浪之水》中典型知识分子代表池大为命运变奏曲的梳理,刻画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自由与不自由、得与失的矛盾心态,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困境和个体蜕变过程,展示出特定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灵魂的焦灼和蜕变,并从中重新审视知识分子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一位对人文主义抱有希望的知识分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荒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洪堡的礼物》借助美国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间洪堡和西特林两代诗人的人生沉浮和人际交往表现了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与大众隔离的精英知识分子走向毁灭的悲剧。小说末尾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创造力的肯定,传递了具有批判精神的独立的并与世俗融合的知识分子是人文主义希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徐洁 《文教资料》2012,(16):23-24
四幕喜剧《樱桃园》体现了俄国社会当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契诃夫对俄国社会变化所持的掺和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导致他用同情和讽刺的笔调塑造了其中的贵族阶层。在此篇文章中,笔者试图分别从社会精英、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三类人物的塑造来分析剧作家契诃夫对于这些贵族阶层既寄予同情又给予讽刺的矛盾心态和人物刻画。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74岁时的画像连同其亲笔“题志”,实是蒲氏晚年复杂、矛盾乃至隐秘心态的绝妙写照。其中微义,既有着对自身价值的显示,又有着对一生科举失意的反思,并交织着相当程度的民族意识。而这种既不忘功名、仕进;又在内心深处对清人入主不满的汉族知识分子,在清初实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形成原因,与当时社会环境、清统治者的武化、文化政策以及知识分子本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