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1993年,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黑人女作家第一次获此殊荣.〈仁慈〉(A Mmercy)是她的又一部重量级作品.文章以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的"空白"理论为支撑点,从主题、情节和人物的层面分析小说〈仁慈〉给读者留下的大量文本空白,读者通过无限退想和自由思考,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亦舒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亦舒自幼酷爱文学,1962年在文坛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人称金庸、倪匡、亦舒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小说虽非主流小说,题材也只拘于爱情婚姻,但就其作品受读者欢迎的程度看,无疑是成功的。文章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亦舒小说颇受欢迎的魅力所在,或许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问的对话,文学朗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理论 ,是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 ,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 ,接受美学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 ,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本文就从接受美学角度 ,对电视接受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的核心,文学应为读者服务,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网络穿越小说的点击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首先是作者在创作时与读者交流互动,适应读者的审美期待;其次是作品内容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期待心理,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学空间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读者的阅读和参与,方可实现其自身意义。本文试图从接受心理空间的净化、接受心理空间的转换、接受心理空间的"不即不离"三个层面探究受众心理空间的各个层次,旨在把握接受心理空间在文学阅读欣赏中所体现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8.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丁往道、张光前等专家学者都曾对《太平广记》中的志怪小说进行过翻译研究。但从两位的翻译文本来看,二者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目的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使翻译文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太平广记》中志怪小说篇名翻译的比较可知,丁译策略为异化译法,而张译为归化译法。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从接受美学视角来看,丁译、张译策略差异的原因,即以读者为主体从读者的水平和要求出发,以读者的接受为翻译作品好坏的评价标准而产生的。丁译是为了满足内地读者学习英语语言的需要;张译是以英语读者为主,目的是传播文化,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更易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因此,评价志怪小说英译的优劣应以读者的接受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琼瑶作为通俗文学中言情小说家的领军人物,其小说的审美特征是她在众多言情小说家中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对于琼瑶小说的研究,许多人只注意到了其畅销度与流行性,而对于审美性的挖掘却不够充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有些"流行性"的作品只能闪耀一时,而琼瑶小说屹立通俗文坛几十年,其审美影响与魅力可见一斑。文章从琼瑶小说社会与人生价值的审美特征以及作品中的古典诗意美和传统文化韵味两个方面对琼瑶的创作在思想、艺术方面的价值给予了一定的研究,以期对她创作内涵的探讨更见深度。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文化属性不仅来自于作家、作品本身的文化创造过程,也生成于读者、批评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文化意义蕴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深化于作品的文学接受过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误读、审美接受、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其中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21世纪初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产生的三次热门效应,说明文学作品是一个不断被读者理解、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在于: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作品本身具有不断被发掘的“潜藏意义”,以及文学史观念和传播方式等社会接受的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袁晓薇博士的论文《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分析了当今接受史研究的误区,并给出了几条“突围”的良方,值得肯定。但该文中一些观点与评述存在偏颇之处,会使读者对接受史研究的现状产生诸多误解,不利于接受史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对于新兴的接受史研究来说,与其过于苛责,不如更多地予以宽容。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文学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阅读接受的几个运行环节、读者的心理机制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当代文学读者的一些问题作了括约的分析,并以此证明文学始终是在多元状态中衍进的。  相似文献   

15.
俄苏“红色经典”是俄罗斯苏联文学史上一批在特定时代出现的,具有革命色彩的俄苏文学名著。这些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被译介到中国,对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50、60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背景中被经典化。在这个过程中,非文学的人为因素占据主导作用。本文旨在探究俄苏“红色经典”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接受视域中成为经典的。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的兴起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权力结构.从“诗教”传统到大众文化,文学接受不再是少数人把持的特权.而成为由大众共同享有的权利。就宋词接受而言.“诗教”传统消除了词在原初状态所具有的“异质”特征.从而将之纳入到主流文化的序列之中:大众文化则通过“去道德化”和“碎片化”的方式消解了附着于传统宋词接受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7.
从文艺接受角度论中介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介概念和中介思维在文艺学中的广泛运用,展示“中介论”方法的可行性。从文艺接受的角度入手,以“期待视野”为中介,分析文艺接受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期由点到面阐释中介论方法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阐释与接受是从西方引进的或重文本或重读者的现代阐释学和读者接受理论.但回观中国人自己的文论成果,我们会发现,这些舶来的洋理论其实早就被我们的古人不同程度地言说过了.这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论者应从容面对和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不必"言必称希腊".  相似文献   

19.
鸳鸯蝴蝶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文学流派,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对其实行批判、打击的新文学相比,鸳鸯蝴蝶派却占有绝对的市场控制权,拥有新文学所不及的广大的读者群。本文试图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探讨这一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从宋代诗话这一宏观视野来看,白居易接受群体庞大而复杂,接受状况全面而具体。传统的伦理批评与宋代崇德尚贤的社会风尚使白居易的品格赢得各阶层的尊重。君主的嘉奖、批评家的赞誉、藏书家的传布、文人群体的追贤、民众的敬爱等,共同营造了浓郁的接受氛围。文人群体的影响接受论、不同阶层的文本接受论、道德及文学批评论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白居易接受体系。此接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地域性,反映出社会文风改革、政治教化、怡情悦性的多重需求,显示出宋人的思辨精神和理性批判,转法华而不为法华转,最终塑成一种新型内省人格和平民气质,召唤着后世的接受与再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