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读者主要是大资本家、高薪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美国500家最大企业公司的经理大都订阅这张报纸。很多教师、学生、家庭主妇、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也是《华尔街日报》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由于《华尔街日报》可以将枯燥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所以业界往往将《华报》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而且通常把它的特点归结为“: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  相似文献   

3.
4.
王博 《新闻传播》2006,(12):42-44
“华尔街日报体”以其颇具人情味的报道风格在西方报界备受推崇,近些年来也被我国新闻界所借鉴。但“华尔街日报体”还是主要被应用于财经类报道和社会新闻中,在其他种类的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报道中采用甚少。本文试图以一篇体育新闻特写为例,分析华尔街体如何在体育新闻中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5.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读者对象主要是大资本家、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等。“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①“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与特色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活泼,有力吸引读者眼球、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呢?《华尔街日报》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人们以往认识的“华尔街日报体”的刻板印象进行了再认识,指出对该写法模式化的简单认知的弊端;文章同时按不同类型对“华体”写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其值得借鉴和需要规避的地方,希图为中国经济新闻的写作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7.
董铭 《青年记者》2007,(14):114-115
“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  相似文献   

8.
“华尔街日报体”以其故事化的写作手法和颇具人情味的报道风格在西方新闻界备受推崇,近些年来也被我国业界所借鉴。文章针对国内目前医学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笔者的实践和体会,探讨“华体”在医学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张元斌 《新闻窗》2009,(2):29-30
“枯燥乏味、平淡无奇,缺少吸引力”“看了开头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面对如今受众越来越挑剔的眼光,不少记者叹言,一张报纸的报道如果缺乏可读性、缺乏趣味性和人情味,那它是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的。正因此,现在媒体都力求把新闻写软、写活,尽量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像说故事一样来说新闻。  相似文献   

10.
刘君 《新闻采编》2005,(3):27-28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作为新闻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特稿借文学手法,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及修辞技巧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趋势使传统的纸质媒体增加了以特稿、通讯特写等为主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在摆脱了传统消息写作的平铺直叙,给读者以细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文风.体现着媒体新闻观和价值观.背后蕴含的是编辑记者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和职业品格。自2011年我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各大媒体的文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体现在作品上,主要是视角倾向基层、选材更接地气、主题突出民生。但从受众的角度讲.新闻的表达手法、事实的组成结构、文本的属性选择等,也即新闻的叙事方式尚有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2.
葛贞 《今传媒》2005,(4):28-29
1997年5月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这样解释非事件性新闻“即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性情况、倾向或经验等。”这类新闻的特点是.(1)重在反映某些新闻事件在一定阶段内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状况,反映其总体情况、规律性或经验。(2)其新闻容量较丰富,一般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闻事件,或某些情况的综合归纳。  相似文献   

13.
刘贤政 《视听界》2001,(6):31-31
所谓“边缘体”新闻,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单一新闻品种,却又撷取众之所长的新闻体裁。它能深层次揭示事物本质,大跨度追踪事件因由,多方位探索事态趋向,更为全面、深刻、透彻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它是多种报道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报道方式,本身就产生于“结合部”,同时又与作为报道对象的“结合部”相伴而生,且为更好地在“结合部”上做文章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很多财经新闻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语言干瘪苍白,文风生硬呆板,常常见事不见人,造成财经新闻“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中国传媒财经报道水准,为受众提供既专业又贴近的财经报道已经成为传媒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对论体”新闻评论需要通过报网互动来弥补其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杨保军  孙新 《新闻界》2022,(8):4-13+57
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是人类进入智能新闻时代后才成对出现的概念。人主体作为直接行动者形成了人主体新闻,由算数、算法、算力、有形载体构成的智能体作为直接行动者形成了智能体新闻。在数字新闻环境中,人主体新闻可分为职业主体新闻与非职业主体新闻,智能体新闻可分为人机辅助智能体新闻、人机交互智能体新闻和人机合一智能体新闻。在智能体新闻对人主体新闻的模仿与拓展,以及智能体新闻激发人主体新闻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之间形成了辅助、协作、共融三种关系。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表现为人主体新闻的“主体性”与智能体新闻“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以智能体为中介建构的人与人之间的新闻关系。随着智能体新闻的拟人化与人主体新闻的智能化发展,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将会成为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的核心问题;奇点人新闻可能成为人类新闻演进的未来形态;追问“人(普通人+奇点人)-奇点人新闻-世界(现实世界+元宇宙)”之间的关系,可能成为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关系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消息的主体部分又称“新闻躯干”,是导语之后的主体部分。它是对导语中已被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解释、补充与叙述,也是发掘与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8)
"智能新闻"是相对"人工新闻"而言的概念。主体性是属人的,不是属物的。人工新闻的生产主体是人主体,主体性自然是指人的主体性;智能新闻的直接生产体是人工智能体(人工智能网络),现象上表现出"拟主体性"。拟人主体性不等于完全的人主体性。人类智能创造了人工智能,人主体创造了人工智能体,这是不可颠倒的客观逻辑。我们可以把"人主体"与"人工技术体"之间的基本演进关系大致描述为:手工技术、机械技术,它们仅仅是人作为人主体的工具;弱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具有类人的一些功能属性,形成一些初步的拟人主体性的特征(拟主体);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与人主体相平行的新主体类型(平行主体),生成强人工智能主体的主体性;超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超越人主体的全新主体(超主体),但这是人主体无法理解的超人主体性。就当前情况看,新闻生产传播处于人机交互、人机协同的开启阶段,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智能与弱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阶段。这是一个人主体依然占据绝对主导支配地位的时代,是人主体依然必须在新闻生产传播中充当各种责任终极主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20.
历经数十年的变迁,人们对于图片新闻地位作用的认知,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重文轻图”到“图文并茂”,再到今天“图文并重”、“读图时代”理念的确立,图片新闻已逐步从报刊“文字的附属”中摆脱出来,并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与文字报道一道构成了阅读的“双主体”。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在思想观念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图片新闻的这种主体地位还十分脆弱,还常常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被虚化和概念化。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图片新闻的主体地位,必须找准创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