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悄然流行。《深圳晚报》记者涂俏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先后四次深入到社会底层,抓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女记者‘前的”赚钱记》、法记者“反串”啤酒女郎》、《女记者“征婚”亲历记》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什么是隐性采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分为两种:一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妆扮成其他身份的人员进行采访。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  相似文献   

2.
邹举 《新闻记者》2004,(12):29-29
隐性采访是否应该鼓励?隐性采访是否在被滥用?怎样走出隐性采访的道德悖论?怎样平衡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些问题学术界反复讨论,却始终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最近,南京师范大学顾理平教授的《隐性采访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实现了突破,它也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隐性采访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顾名思义,隐去自己记者身份的采访方式.近来,隐性采访,常被一些记者运用,实践证明: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准确,隐性采访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往往获得一些意外收获,可以得到公开采访所得不到更真实的东西。 1987年6月20日北京某家报纸在二版发表一篇《京郊有家现代舞厅》一文,文章告诉读者,在德胜门北侧的回龙观饭店内,有舞厅、台球、电子游戏、健身房、游艺室等,欢迎各界朋友光临。新华社记者当天也前去采访,但新华社  相似文献   

4.
浅谈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和一般采访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在记者隐瞒真实身份和被采访者事先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一些公众极为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但某些个人或组织却刻意想隐瞒的事实。在舆论监督方面,隐性采访功不可没,中央电视台名牌节目《焦点访谈》和《每周质量报告》以及各地新闻媒体所揭露的一系列重大案件既满足了公众义愤填膺的心理,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然而,在隐性采访过程中,由于记者法律知识的欠缺,隐性采访很可能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  相似文献   

5.
赵克 《新闻爱好者》2012,(18):53-54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进行舆论监督,经常需要隐性采访这一获取新闻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各种隐性拍摄设备的使用,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更多地出现在荧屏上。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主要依靠隐性采访对平顶山某些地方公路"三乱"、小煤矿违规生产情况的报道就曾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隐性采访,简单地说,就是暗拍暗录暗访。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在拍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7.
刘嘉 《记者摇篮》2010,(4):61-61,80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级媒体,隐性采访被广泛的应用,尤其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新闻调查》影响最大,备受观众瞩目。  相似文献   

8.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2015年高考一事引起社会热议,本文从隐性采访的角度对该事件中记者的职业伦理与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依据分析论证,《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采访的个案符合职业伦理,也没有违反法律。  相似文献   

9.
本刊从第二期开始,在“专题讲座”栏目,开辟“自律与维权”,特约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顾理平撰文。本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隐性采访》是第三讲,讲解了隐性采访中出现违法的主要表现、隐性采访的法律禁区、在法律度的把握上应注意的规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闻界对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武器”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羊城晚报》记者装“猪贩”千里“追猪”,扮“花贩”、“老板娘”夜探“卖花女”,《南方日报》记者冒充“嫖客”揭露“黄害”;《经济日报》、《长江日报》、新华社记者各自以“菜贩”身份披露蔬菜流通环节的是是非非;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一周年志庆之际组织长途汽车队纵横南北、过关闯卡,大曝遭“匪”遇“霸”的真实经历……隐性采访的运用为新闻报道带来一股求实、求真的清新之风,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又叫微服采访。它是中外记者为获取新闻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手段。随着新闻改革、新闻竞争的需要,隐性采访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似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它的优势、缺陷及相应对策等进行总结、探讨。 一、隐性采访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面对媒介频频使用的各式隐性采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隐性采访的过度滥用已经引起了一些法律上和伦理层面上的问题。 问题之一:诱导 先让我们来看某报2002年3月18日第7版上的一篇特稿:《记者智取“冰毒少年”》。这篇文章讲述了记者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布“转让制造冰毒技术”的消息后,假扮购买者与其联系,并协助警方破案的故事。 近年来,像这种记者以假身份进行的采访越来越多。许多人认为,只要对方从事的是违法活动,记者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偷拍偷录就无可厚非,这样的舆论监督才有深度、有力度。 然而,很多人对此却忽略了一个法律上的严肃问题:诱导犯  相似文献   

12.
李冰 《声屏世界》2007,(9):26-27
“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这是《东方时空》记者偷拍到的山东一个法官霸气冲天的“宣告”,让全国的观众强烈地感受到隐性采访的震撼和真实。一时间,隐性采访成了全国电视媒体的宠儿。然而,隐性采访犹如一柄双刃剑,媒体在享受掌声的同时,运用隐性采访不当所引发的纠纷和官司也让媒体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3.
王亮 《青年记者》2001,(3):47-48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在中国新闻史上,涉入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之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人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手段,成为当前新闻界热门话题之一。隐性采访的可行与不可行,各方人士各执一词。笔者就大家的讨论加以整理归纳,并得出一些粗浅的看法。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将隐性采访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如今被新闻界评价为:“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的有力武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是相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新闻机构采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随之产生。但是。现行法律对此没有直接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若干规定》),已从2002年4月1日起开始生效。其中第68条规定了取得证据的合法方法。那么,此项规定能不能作为隐性采访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各电视台的不少节目中,暗访的镜头频频亮相,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说服力,既满足了广大观众探求事实真相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视表现手法。 张默主编的《新闻采访写作》对暗访作了如下定义:暗访也称秘密采访或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式的优点是不会因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的原来面貌。周胜林著的《高级新闻写作》也指出:隐性采访是按照生活的原型观察生活,体验生  相似文献   

17.
马璐璐 《青年记者》2006,(10):54-54
隐性采访在业界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而在学界却是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隐私权是暗访与偷拍的头号法律陷阱.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提出"隐私权"问题的是1890年美国《哈佛法律评论》的那篇著名论文.  相似文献   

18.
今 年第4期的《新闻记者》刊登了王建和夏萌先生的文章 ,就《海口色情交易大曝光》报道涉及到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了争论。据笔者所见 ,这是《新闻记者》第二次就隐性采访中的道德是非开展讨论了 ,前一次是关于2000年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的讨论。这两次讨论说明 ,使用越来越频繁的隐性采访方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正在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记者“隐身”应有严格限制一般说来 ,假扮身份是隐性采访前的第一道“工序”。从许多采访事例来看 ,记者“扮演”的角色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羊城晚报》曾于1998年8月25日头版刊出…  相似文献   

19.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20.
魏少华 《新闻界》2013,(17):51-55
纪录片《我的抗战》是崔永元近期力作。"口述历史"是纪录片《我的抗战》宣传靓点。依据最后的呈现方式,纪录片中的采访可以分为四类:互动访谈式、隐性对话式、跟拍注视式、参与暗访式。《我的抗战》中的"口述历史"属于隐性对话式采访。《我的抗战》在"口述历史"运用中,出现了过度介入、删除提问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