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他爹胡铁花,在江西翻船,不死。在俄罗斯大雪迷路,不死。在黑龙江五常跟胡子火拼,不死。在海南三亚遇瘴气,不死……在台湾得了脚气,死啦!  相似文献   

2.
胡适他爹胡铁花,在江西翻船,不死。在俄罗斯大雪迷路,不死。在黑龙江五常跟胡子火拼,不死。在海南三亚遇瘴气,不死……在台湾得了脚气,死啦!郑和回来就给朝廷发快报,说寻找到传说中的麒麟了。成祖高兴坏了,看过之后还让人画了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曾写到他父亲的一个朋友一一上海的张焕纶先生。张先生是提倡新教育最早的人,他自己办了一个梅溪书院,后来改为梅溪学堂。胡适的二哥三哥都在梅溪书院住过,所以胡适到了上海也就进了梅溪学堂。张先生去世22年之后,胡适在巴黎见着赵颂南先  相似文献   

4.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1891-1962,名适,字适之),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  相似文献   

5.
自古文人 ,交朋结友是少不得的 ,但是热心如胡适者 ,还是不多。不仅热心 ,而且认真 ,严肃 ,诚心诚意 ,勤勤恳恳 ,几乎把交友做成了一种事业。北大教授 ,人人都会有几个朋友 ,但是如胡适之朋友多、圈子大者 ,也不多。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当然是由于他领袖群伦 ,倡导文学革命 ,可是也颇有一部分 ,是要归因于他的交际方面的能力和爱好的。文人交友 ,本也平常 ,但鸿儒白丁 ,皆能谈笑往来 ,有“交”无类 ,做一切人的“胡大哥” ,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这与他的个性和易宽厚有关。胡适曾说“须知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待人要在有疑处…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蒋介石,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另一个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国的最高执政者;一个是世界主义者,另一个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既承传旧学,又容纳新潮,彼此以反共为合作的政治基础,但又因"民主"与"专制"的不同理念而发生冲突:胡适一心要在中国移植美国式的政治体系,主张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而蒋介石则认为这是在唱"民主自由高调",如果照此办理"则必断送国脉矣"。由于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在他们的政治交往中可谓摩擦不断,但终究没有公开决裂。究其缘由,大致有如下三点:一、胡对蒋的批评与讽谏是以支持为前提的;二、蒋在内心虽对胡颇为反感,但在行为方式上仍有相当程度的包容;三、蒋不满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但又急需争取美援,他十分清楚,胡的背后有美国支持,故对胡适不得不适度地妥协。  相似文献   

7.
“养其习于童蒙” ,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其意是说 ,从小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至关重要 ,古人也说 :“性相近 ,习相远。”是说好习惯同坏习惯相差甚远。对于习惯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也曾经说过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读书全凭先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他还说 :“青年人要读书 ,不必先谈方法 ,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 ,好买书的习惯。”胡适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假如一个人根本就不喜欢读书 ,还哪里谈得上什么读书方法呢 ?反过来说 ,假如一个人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 ,久而久之 ,也会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必须从读好书开始。读好书 ,尝…  相似文献   

8.
孔子每事问     
孔子每事问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生活很艰难。他从15岁那年起,就开始发愤读书。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人教他,所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就不耻下问,到处找人请教。他问过做官的人,也...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胡适的是非功过,历来颇有争议。关于文学革命是如此,对他的诗歌创作也是这样。胡适十来岁在上海读书期间就享有“少年诗人”的盛名。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写过各体诗歌和译诗大约五六百首。其中收入各版《尝试集》的有七十多首,收入《尝试后集》和《胡适手稿》中“未收的诗稿”的有一百二十多首。对于胡适的诗歌,特别是《尝试集》,历史上就存在不同看法,今天仍有分歧,就是在港台和海外也有过一番争议。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长期出现评价和看法上的分歧和差异呢?这是值得研究的。本文想就半个多世纪以来胡适诗歌评价上的分歧和争议,做一点历史的回顾和考察,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历史线索和史实根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很多人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知道胡适、陶行知;还有很多人可能至今仍未听说过晏阳初,而他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教育家的世界影响,毫不稍逊于胡、陶,并且更具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2.
胡适时于中华民族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彻底摆脱殖民统治获取民族独立的信心是严重不足的,但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悲观到逐渐乐观的过程.胡适并非对中华民族没有信心,他只是寄民族的希望于未采.胡适在民族自信心问题上的大失误,就在于他否认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的积极作用.以为把民族自信心建立在传统之上,就如同建立在散沙上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这就给人以误解,仿佛胡适丧失了民族自信心.胡适提出,民族自信心必须建立在"反省"的唯一基础之上.胡适的反省论有它的深刻之处,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只讲成绩和长处,讳言缺点和不足,固然不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态度,但只讲缺点和不足,不提成绩和长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古龙版作弊     
日月无光,只有云,黑云。陆小风的心情也和云一样阴沉,因为他今天考试,考化学!考化学也便罢了,但是他一点书也没有温,前一晚还和他的朋友胡铁花喝了一晚酒。你说要不要命?所以他只有作弊,事实上,他亦是学校中作弊的一流好手,所以他脸上还带着笑。  相似文献   

14.
胡适之父胡传原名祥蛟,字守珊(又作守三),又字铁花,号钝夫,生子1841年3月11日,(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于1895年。胡适对其父亲之死曾作如是描述,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台湾绅民反对割台,台人公请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巳断绝。那时他巳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  相似文献   

15.
正编前语: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再次聚焦阅读。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的目光去追随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饶宗颐,1917年8月9日出生,2018年2月6日去世。令人称奇的是,他几乎没上过什么学。他是"富二代",用他的话说,"家里条件很好,按理似乎可以造就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家里的藏书楼数万卷藏书,  相似文献   

16.
熟知胡适的人颇多,而对于胡适的父亲胡传,知者却甚少。胡适在《四十自述》和《我的信仰》(均见黄山出版社出版、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等文中,对他的父亲已经有所介绍,但语焉不详。近读台湾传纪文学出版社1983年再版、唐德刚先生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译稿之二),胡适对他父亲的介绍即较  相似文献   

17.
胡适看榜     
苗体君 《师道》2003,(1):43
1910年是留美官费生考试的第二年,胡适决定放在上海华童公学教书的职务,报名参加考试。当时取的名额较少,胡适对考试也不抱多大希望。后来听说考不取的学生还有机会备取留在清华学校,胡也就真的决定关起门来预备这次考试。胡适是一个分要面子的人,为了防止考不取被朋友耻笑,他把己的名字由胡洪临时改为胡适,但从那以后他也开始使用胡适这个名字了。胡适在上海专心复习了两个月,他的一位好友还门帮助他复习大代数与解析几何,一班绩溪的同乡友在经济上为他慷慨解囊,并深信他是一颗读书的种子。1910年6月28日胡适在他二哥…  相似文献   

18.
胡适的格言     
胡适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学生中更是名家辈出.你若要问胡适的教育秘诀是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他的秘诀便是——一句格言."我在许多时候,用文字把方法做成一个公式、一个口号、一个标语,把方法扼要地说出来."胡适口中的公式、口号、标语,其实就是格言. 作为一个演讲家,胡适最懂得格言的力量.他认为,把治学、做人的方法凝练成一句格言,才不会被遗忘,才能成为人生的座右铭,成为陪伴一个人成长的"严师益友",从而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他自小就养成了摘录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的习惯,每天读书、写信、演讲、写作、谈话、讨论中所得的精警之句也悉数记入日记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一番积累,不论是在公开演讲时,还是私下里与学生交谈之中,胡适不但能将古今中外名言警句信手拈来,还随时把自己的思想凝练成格言,点醒那些在治学和人生道路上遇到困惑的人.  相似文献   

19.
胡适曾是吴晗走上学术殿堂的领路人,然而由于后来师徒二人在政治上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以至于二人不得不逐渐疏远,最终断绝了往来。五十年代“批胡”运动中,身为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虽不得不虚与委蛇、说出一些不满胡适的话来,但始终未写出一篇象样的“批胡”文章。本文正是以翔实的史料和令人信服的推断再现了胡、吴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胡适曾在《读书》中直言:"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在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胡适还有读书三好。一是夜读。夜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此时正合读书: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中国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