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8,(1):74-80
经分析安徽省近十年来在人口、经济及土地城镇化方面的统计数据,发现:安徽省人口城镇化进度不快、质量不高,农民工数量较多、流量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较慢,城镇产业集聚与配套效果不明显,城市经济发展对人口的承载力不强,土地城镇化后的经济效益尚未显现。为此建议:通过实施就近就地城镇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市民化分担机制等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产城融合以及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来推进经济城镇化;通过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及农村土地顺畅流转等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农民的市民化意愿。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创业环境,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也有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内生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吸纳农业剩余人口就地就近转移、有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推动中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社会各界需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通过改善创业条件来提升其创业意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与我国改革发展梯度推进相联系,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就近城镇化的过渡性阶段,就近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同时推进而以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阶段,就近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结合而以就近城镇化为主导的阶段。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和我国改革开放从东部地区率先开始,尔后逐步向中西部梯度推进相关。中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东部流动,东部的城镇化速度明显超过中西部。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必然导致城乡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城乡区域差别的扩大,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就近城镇化有利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别,这要求我国的城镇化必须从异地城镇化为主导向就近城镇化为主导转变。县城是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城镇化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县城城镇化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相生,亦与城乡一体化紧密相连。鼓励城乡协同、注重素质和精神文化教育,以助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从业和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实施农民工职业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教育,应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城乡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提升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改变农民工职业教育中的"空泛化"现象,以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产生成为必然。失地后,民族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谋求"非农"职业。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非农技能缺乏等,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就业方式单一,就业途径少,就业不稳定,未就业比例偏高。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非农技能;必须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必须给予失地农民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6.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常态下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为此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通过对旅游导向的城镇化功能分析认为,旅游小城镇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对资源充分利用发展的地域空间集聚发展模式,在促进产业融合、吸引居民就地就近就业,以及改善小城镇环境等方面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一种反思与替代,是新型城镇化路径的一种选择,并提出了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安徽省的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有无子女"、"与城镇当地居民相处情况"、"是否接受就业、职业培训"、"进城务工与谁在一起"、务工收入等因素对进城务工农民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无子女"的留城意愿高,与城镇当地居民相处越容易的留城意愿越高,接受就业、职业培训的留城意愿高,务工收入高的留城意愿高,与子女在一起的留城意愿最高。据此,要增强进城务工农民留城意愿,必须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提倡和鼓励农民"举家进城",进一步提高进城农民务工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8.
毕节试验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小,农民增收渠道窄,属国家贫困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加快调整地区生产力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从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论述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毕节试验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促进试验区小城镇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直接利益。对农村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为此,要全面理解城镇化基本内涵,冷静审视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萌芽性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使农民的自身物质文化生活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将呈多元化态势。要结合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终身教育,并以学习科学技术带动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转移。一、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1、加强对粮食种植专业户传播现代生物技术,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手段,先进的机械生产方法,农业新品种、绿色食品、新型材料技术等知识,使他们具备现代科技素质,具备规模经营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先锋作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在办好农民…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年在河南省农村社区搜集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土地意识(土地价值意识、土地产权意识、土地依赖意识)和其市民化意愿进行分析,并考察农民土地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土地意识主要呈动态多元的特点,且农民市民化意愿并不强烈。农民土地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力量主要在其土地价值意识和依赖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负向影响上。而土地产权意识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在土地价值意识依然强烈的今天,应从补偿土地价值和降低土地依赖意识角度提升农民市民化意愿,使其更好地融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国内的很多地区抓住此机遇,将小城镇发展与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试图"探索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新思路,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旅游小城镇的实地调研,尽可能搜集到详尽的第一手资料,旨在了解目前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貌构建贡献出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村职教发展培养大批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乡、村举办的各类职业教育,一般称为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进城和就近、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的务工人员,另一类是务农的农民。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4.
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东部快、中西部慢”的渐次滞后格局是其区域差异化的显著特征。全国20省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市民化进程与政府政策、主体意愿和行动能力三项要素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意愿和能力是市民化进程区域差异产生的关键要素。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从而促进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各地户籍—土地改革的政策协同,以及广大农民主体意愿与行动能力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5.
乡镇政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乡镇基层政权组织呈现出诸多弊端。而这些弊端,不是简单地依靠过去那种精简、缩编等改革措施所能解决的,必须确立新的改革理念。本文认为,现今乡镇改革的重点应是建立以中心城镇——建制镇——集镇(乡政府所在地)——农村社区建设为一体的乡镇区划设置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应是适度合并乡镇区位设置;改革的目标取向应是转变乡镇财政供给体制,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促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科学合理地研究其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镇化质量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更要测度社会事业、城乡统筹、生态环境等方面"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效应.因此,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镇发展、居民生活、城乡统筹、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评价法,对安徽省各地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维度上,各市城镇化质量存在区域差异;发展理念上,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  相似文献   

17.
明确农广校职责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广校要自觉担当起农民科技培训的历史重任,把农广校办成农民可信任的培训机构;将农民培训工作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将农民培训与就近、就地就业培训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在城镇落户的新型劳动大军。如何提升这支新型劳动大军的就业能力,实现其在城镇稳定就业?通过分析现今城镇化转移农民就业能力现状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源优势及其特点可知,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升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构建"培训—就业保障—体化"机制,培育和改善农民"市场化"就业心理,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提升城镇化转移农民的就业能力,让其在城市(镇)安居乐业,以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绵成乐城际铁路沿线区域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的实际出发,研究城际铁路沿线城镇目标规划问题,目的是为新型城镇规划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结合数学模型,从城镇化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相协调发展的方面,提出了"点--轴线渐进式"扩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文章的结论是:通过目标规划,以绵成乐城际铁路沿线的21个车站为依托,构建多个点轴线分布的新型城镇化社区,带动农村居民就近转移.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划片入学,不得跨学区择校。这一政策很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这一政策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就近入学"政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两个行政区接壤的地方会遭遇尴尬,在广大农村地区遇到了距离上的"就近"与义务教育分行政区举办的矛盾。为了弥补这一政策的不足,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消灭薄弱学校;不同行政区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变"就近入学"为"就地入学"。把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