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拿什么样的课堂献给我的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记得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乔致庸有这样一段台词:“我们做生意的人,要想把生意做大,心里就要装着天下人的需要,我们不能只想着把我们有的东西卖给别人,而是要知道别人到底想要什么。“回顾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扫视课堂,教师总是习惯于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衡量一堂生物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出彩。作为长时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研究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我们要让高中生物课堂成为人性养育...  相似文献   

3.
曾记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乔致庸有这样一段台词:“我们做生意的人,要想把生意做大,心里就要装着天下人的需要,我们不能只想着把我们有的东西卖给别人,而是要知道别人到底想要什么。”回眸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扫视课堂,我们教师总是习惯于程式化完成教学内容,满足于把知识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却无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需要,课堂缺少灵气,教学缺少激情,学生生命意识难以在课堂上得到诗性张扬。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生命灵性呢?  相似文献   

4.
●心怀感激、善待学生、笑对学生、快乐自己。●课堂要"还权"于学生。●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读书的人;未来的科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懂探究的人;未来的弱者不是缺少智慧的人,而是不能合作的人。愿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会读书、懂探究、善合作的人。  相似文献   

5.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使学生适合我们,而是为了适合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数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学好数学是每一位数学学习者都要努力的事情,也是每一位数学教育者努力研究突破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初等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时代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培养数学问题意识不是仅满足于传递了多少知识给学生,而是到底教给了学生多少学习方法,对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影响;所以,数学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皮亚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核心任务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应努力变革旧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有人也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程标准也同样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减负增效,提倡学生学会自学。笔者个人认为,要想真正减负增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是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深领悟到:班主任工作的职责不仅是做好管理、教育工作,更要在工作中了解人、关心人、疏导人、影响人、激励人,不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教育面前低下头,而是努力让每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是改革各科教学的指针。这就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大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不是把知识简单地装进学生的头脑。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给他一袋干粮,不如给他一支猎枪。”“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当前我们必须明确地提出中学历史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抓好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1.
科学素养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受教育及周围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现在的小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主力军,他们的素养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如今科学课的开设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广阔空间与平台。我认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主要通过科学活动四步曲来完成。一、启题活动点燃好奇之火科学家证明:“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启发学生“异想天开”,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启题活动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  相似文献   

12.
<正>"未来并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这是澳大利亚未来学家埃利雅德博士的座右铭,这段话对于语文课程的未来化改造来说也同样适用。理想的语文课程必须直面未来,为儿童的未来语文生活负责。如此,更新教育观念,以响应未来的召唤,成为语文课改的迫切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未来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有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是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写的一段话,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可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他们。这就是说要在让…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老师在授课时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们树立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老师总认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的领导者,于是不自觉地以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我们所做的,就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们要明白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其实是学生本身,我们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促进他们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正>有人说:把儿童当儿童看。我认为可以把这种理念延伸到初中教师身上。也就是说中学生在老师的眼中也是孩子。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有两点思考。思考一:学生不是"东西",而是活生生的人既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工具"、"容器"等这样的东西,更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农作物"。尽管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但是我们的教育千万不能变成"农业"。现实中还存在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相似文献   

17.
搞素质教育,就是依据社会与人的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他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强调: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努力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质疑,训练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如果将人看做一棵树,学习力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们评价一个人在学习上是否具有学习力,不是看这个人在学校时的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要看这个人具有多强的学习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相似文献   

20.
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又不断发展进步的人,正如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认为的那样:教育的真正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正因为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与思想意识,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读懂学生:要读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要读懂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要读懂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