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以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治理理论的善治目标取向为视角,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发展的现实意义,从善治理念引入高校社团管理的可行性,寻找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发展与善治特征的契合点,思考善治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走向善治的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善治成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新选择.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公共精神的缺失;"管治"的传统力量短时期难以改变;善治要素尚未形成;善治载体先天不足;善治环境有待改善.分析和总结这些制约因素,对于研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走向善治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管治"走向"善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现实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观念上和方法上,采用的是一种管治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弊端重重。为实现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转变理念,走学校与学生互动发展,从而达到学校善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治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社会政治理论,它强调政府与公民合作管理。善治是治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良好的治理。善治理念主张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问的平衡发展,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阶段,需要面对政府、市场以及公民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这离善治的实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要用善治理念来指导和推动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麦智杰 《大学教育》2023,(10):12-15+3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推进落实高校法治化建设,把法治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的重要举措。法治化建设是高校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治理赋予了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良法善治、依法治理、公平正义、遵章守法的基本内涵。在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进程当中,存在影响和阻碍法治化进程的因素和问题。文章归纳总结了阻碍法治化进程的表面原因、过渡原因和根本原因,从技能素养、规章制度、参与管理三个层面,探寻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效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进路。  相似文献   

6.
由于政府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以及教育管理市场化取向的弊端与无能,教育治理应运而生,概括地说,治理是基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重失灵"的前提下提出的,治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同时还有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为共同的目标处理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善治是治理的直接目标,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是政府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关系,其管理过程目标就是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要实现教育善治,就要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考虑,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来促使教育善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姝 《红领巾》2005,(4):26-29
社区治理是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治理的最佳状态是实现善治.在善治的构成要素中,法治是实现善治的基本条件.在立法方面,我国的社区治理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相关法律仍具有滞后性、缺乏系统性、缺乏效力等缺陷.在依法行政方面,我国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诸如职责不清、偏离法制轨道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现实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观念上和方法上,采用的是一种管治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弊端重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大学生成人成才为根本出发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和管理方法,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走学校与学生互动发展,从而达到学校善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治理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许多领域,有效治理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并日益成为一些最高级会议、年会的正式主题.本文就什么是治理和治理的特点,以及对法治在实现有效治理即善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谈了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论述了善治是实现有效治理的目的;善治的基础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条件;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首,清楚地表明了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民资格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公民资格理论可以为公共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公民资格和公共治理都与公民参与相关,在公共领域的场域空间内,公民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公共治理提供主体支持,可以实现多元利益表达和公共利益表达相结合,可以增强公民之闻的合作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公民积极参与治理,有利于实现公共治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当代世界民主政治与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现代意义上的“治理”是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的,是以政府为主导,打破单一权利中心,实现政府、市场、NGO三方面互动与合作的管理。以治理及善治核心理念为突破口,在推动中国治理模式创新上认为应从提高政府自身执政能力及培育公民社会、发展第三部门两方面入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校政参与是高校学生应该拥有的权利与权力,这一观点可以从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予以论证。首先,学生以国家公民、受教育者和消费者等身份参与高校管理具有法理基础;其次,人本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共同治理理念为高校学生参与校政提供了管理学依据;再次,吸纳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者的高校学生参与校政,符合经济学规律与现代经济伦理;最后,学生参与校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家正在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现状距离现代化治理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高校其他治理模式相比,善治模式在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迈向现代化建设上更具优势和正义,也更符合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实践诉求。把善治模式带入高校继续教育治理领域,需要围绕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个核心议题厘清公共利益是谁的利益、公共利益该如何整合以及应怎样实现三个基本问题。在善治模式下,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应按照政府调控、学校主导、学员参与、专家导引、社会协同的逻辑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15.
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治理的成效。公民社会在维护公共价值、促进民主行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实现其“善治”与“善政”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塑造公民生态意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时期,针对我国公民生态意识薄弱、无法满足生态治理需求这一现状,政府可从提升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水平、培育公民参与生态实践能力、推进生态相关制度全面建设和借鉴国外先进生态教育经验等多元层面主导公民生态意识的塑造。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善治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治理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倡导建立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多方参与管理过程。基于此理论,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评价主体的三方:政府、高校和市场应当明晰角色,长于协作。以政府角色从管制走向监督,高校平衡自评与被评,市场变附庸为独立三方措施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善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社区兴,则国家治理易;社区衰,则国家治理难。社区善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社区善治的基础在于"人",而文化的教化作用对于培育社区治理主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唐山X区社区治理为例,从社区文化的视角研究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善治是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的重要理念,近年来日益被运用于国家公共组织治理,并依此探寻公共部门的治理路径。大学是知识型公共组织,大学善治的提出缘起于社会善治和国家善治。善治语境下大学治理以正义和效率为价值选择,善治的合法性、法治性、透明性等实践特征有利于促进大学办学正义,与此同时,其责任性、回应性与包容性等则是效率生成的重要保证。基于这种认识,文章提出了大学善治的实现路径,即进一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搭建对话平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20.
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善治是一种立足于公民社会,探究治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建构一个什么样组织、选择什么样的制度以及如何最大效能地提供最好公共产品和最优公共服务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行政模式。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善治,而我国的善治在当今必须通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