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2.
《白毛女》是新中国红色经典之首,它由民间传奇发展为艺术精品的嬗变过程,深刻地反映出政治对于艺术的制约作用。《白毛女》原本只是体现为一种艺术真实,但后来却被人为地升华为历史真实。因此,全面地回顾与探讨《白毛女》经典化的"成长"历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总结十七年中国文学的经验教训,更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束 《老年教育》2008,(9):13-14
1944年,著名歌剧《白毛女》由鲁艺在延安首演之后,很快就演遍了各个部队和广大解放区。这出戏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5.
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延安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剧运动,并成为延安文学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战时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是特定历史语境下,民间文艺融入解放区主流文艺的一次尝试,为当时的戏剧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正确地指出了革命文艺的方向,科学地解决了关于文学艺术的根本问题,阐明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多年来,在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革命文艺创作,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疯狂鼓吹“文艺黑线专政”论,继而又鼓吹文艺“空白论”,妄图一笔抹煞毛泽东思想在文艺上的伟大的指导作用,否定我国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传统,篡改革命文艺的历史,反对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但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深入广大群众,去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发掘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文艺  相似文献   

8.
歌剧《白毛女》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强烈地表现了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翻身求解放的愿望,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以及恶霸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艺术形象。仔细体会一下其中的人物姓名,颇有机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戈焰为主的一些人对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署名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详实、确凿的资料披露与分析,证明了这种质疑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1945年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各种艺术形式的《白毛女》陆续出现,至今已六十年了,仍风行不衰。  相似文献   

11.
《喧哗与骚动》和《四世同堂》分别作为福克纳和老舍的代表作品,都是关于家族没落的题材,并以此来反映一个社会的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一家族的没落直接体现在青年一代的悲剧中。文章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家的三兄妹和《四世同堂》中的祁家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福克纳关注家族没落过程中人内在的精神危机,而老舍所塑造的三兄弟的重点在于展示抗战背景下的国民性格。文章探索两者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白毛女》的原型批评尝试,试图揭示其政治话语遮蔽下的民间原型特质并从原型视野审视其文化内涵,揭示其文本所体现的政治力量、民间文化和知识分子写作交融的文化多重性,以期使它具有现当代社会文化关怀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白毛女》1945年公演的成功拉开了它作为革命文艺传奇经典的序幕。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公演次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延安时期文艺与政治、革命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成果,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果,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白毛女》敏锐觉察党和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揭露社会主要矛盾,以文化的力量成为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对现实社会产生不间断地持续性影响。从革命文化的视野剖析革命进程中《白毛女》的文艺特点,不仅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人民、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更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孟悦的《(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一文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革命文学经典的局限性,寻找文本在新文化、通俗文化、政治文化等不同文化之间经历的话语摩擦、对峙、冲突与碰撞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研究方法对于研读十七年文学以及文学史中关于“经典”文本书写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本通过对《白毛女》本演替历程的回顾,分析了学与法律既协同互渗又相互龃龉的关系,同时还抽绎出了革命与秩序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近现代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意义的代表作品。自1945年公演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艺术界内先后出现了据此改编的各种形式的同名音乐剧目京剧、舞剧、电影等等。本文试图看该剧对当时艺术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标志着成熟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新歌剧样式的诞生。该歌剧描述了革命年代农民与地主恶霸的斗争场景,着眼于小人物命运的描写,批判对象却由个人上升到整个阶级,不失其刻画的深度。歌剧《白毛女》所描述的故事场景不仅建构起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革命集体记忆,同时也突出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一部好的歌剧之所以流行,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表演者高超的表演和演唱技巧,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还有就是它带给观众的共鸣,就是说看到这部歌剧我们会感悟和引起什么样思考。美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美学的思想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美学的研究与艺术息息相关,而歌剧作为艺术中的一部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的丰富着艺术发展的内涵。本文就歌剧《白毛女》中丰富的艺术魅力,探讨其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