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何海英 《考试周刊》2016,(7):184-185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我园尝试通过挖掘园内资源,搭建幼小衔接平台;借力家社资源,促成幼小衔接共鸣;优化整合资源,缩短幼小衔接距离等途径将各方资源整合,快乐地游戏、快乐地体验、快乐地成长,将多重生态融入幼小衔接工作中,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幼小衔接"问题应引起社会关注。首先,"幼小衔接"应尊重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符合幼儿发展的工作。其次,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是幼儿园自身的工作,小学教育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最后,学前教育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应当结合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三方面的力量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孩子一生的成长积蓄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
苏海云 《福建教育》2023,(16):28-30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晋江市聚焦幼小双向衔接教育生态的打造,通过协同联合、试点联研、园校联动、家校(园)联系并行的策略,建立了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打造了幼小科学衔接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相似文献   

4.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建立协同机制,优化教育生态,全面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文章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以及师范教育在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准教师幼小衔接的能力着手,探讨高等师范教学改革,以期从源头上为幼小科学衔接提供师资支持。  相似文献   

5.
幼小衔接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幼儿顺利成长的关键。新时代幼小衔接工作的推进虽有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背离幼儿的“小学化”、衔接过程的“单向化”和衔接内容的“模糊化”。为了推动幼小衔接走向科学有效,幼儿园要在做足准备中凝聚“推力”,小学要在助推适应中形成“拉力”。同时,二者要进行双向联动,构建教师培养、课程、教研三位一体的衔接体系,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生态,在协同合作中共筑幼小衔接的阶梯。  相似文献   

6.
何有群 《辅导员》2009,(9):42-42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与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的衔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一个特殊阶段,如何优化“幼小衔接”,帮助学生迈好关键步伐,这是我们一年级教师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三条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科学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在幼儿教育阶段中,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进入小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幼儿成长与教育的过渡关键时期,衔接工作直接关乎幼儿在认知与成长方面的发展,若衔接工作没做好,会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小学生活,产生厌学的状态。这也就使科学合理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冯帮  许桂林 《学子》2015,(2):15-17
"幼小衔接期是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的重要教育期,做好幼小衔接期教育实践工作,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完美人格形成以及终身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1]现阶段的幼小衔接的研究多侧重于"衔接",例如:课程的衔接、作息时间的衔接、幼小教师间的衔接等,以达到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适应。本文旨在提出一个新的视角,将幼小衔接置于终身发展的理论视角下来研究。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次系统提出,  相似文献   

9.
幼小衔接问题一直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幼儿园的保育功能与小学的教育功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孩子们是否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转换学习方式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重大影响。语文一直都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学科,语文教育领域的幼小衔接工作更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学前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潘小余 《考试周刊》2015,(27):187-188
现如今,幼儿园教育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因为幼儿处于人生成长的最初阶段,在幼儿阶段受到良好教育对幼儿终身成长有重大意义。反之,幼儿的成长将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现今,幼小衔接在教育界处于崇高地位,原因是幼小衔接在当今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幼小衔接是促进幼儿向小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为学生今后成长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必须立足当今社会实际情况,分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合理解决措施,既促进幼儿成长,又促进当今幼小衔接教育发展,为我国幼儿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愈发认识到有效实现幼小衔接在大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长,都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密切关注幼儿的教育成长状况,以确保孩子能够在这一教育阶段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本文探析了发展理念下的幼小衔接家园共育模式,从而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一、研究缘起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研究,2010年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以来,也有两个年度的“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涉及幼小衔接,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2021年6月,我省教育厅举办“全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研讨班”,部署我省全面推动幼小科学衔接的有关工作。在参与上述一系列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幼小衔接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幼小衔接,可儿童从幼儿园入小学的坡度越来越陡?  相似文献   

13.
“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的科学推进成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关注的热点。作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过渡教育阶段,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的关键转折。本文立足于教育发展,对幼小衔接视角下的真实性情境创设展开研究,针对当前幼小衔接现状,对真实性情境创设在幼小衔接中的价值展开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就幼小衔接视角下的真实性情境创设策略展开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严莉 《考试周刊》2015,(31):180-181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的重点工作,如何做好衔接工作,让幼儿从身心两方面都能很快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是幼儿教师必须解决和落实的问题。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工夫,本文主要介绍将幼小衔接工作落实于教学、幼儿日常生活、社区及家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庄秀萍 《成才之路》2023,(20):105-108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向小学生身份转变的重要过程,也是其学习生活的重要转折期。高质量的幼小衔接可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目前,幼小衔接广受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关注,但就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存在一些误区。如何走出误区,提高幼小衔接质量,是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共同思考的问题。具体策略有:遵循幼儿发展特点、树立正确衔接观念,依据衔接工作规律、突出衔接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有效衔接点,以此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推动幼儿园教育及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蒙台梭利"工作"思想与劳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幼小衔接目标模糊,要厘清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目标;幼小衔接内容不全面,应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内容;幼小衔接的价值引导发生畸变,应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文芳 《学周刊C版》2019,(15):156-156
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成长为小学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为了幼儿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幼儿园应创新过渡环节,适应幼小个别差异;创新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学习品质;创新主题活动,促进幼小衔接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个连续但又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课程作为两个阶段的连接载体,起着连贯、过渡的作用。中日幼小衔接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差异,通过与日本衔接课程的对比分析,找出中日在幼小衔接课程方面的差异,并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主要过程,对儿童成长意义重大。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多与幼儿教师沟通交流,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做好幼小衔接环节,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转折期之一。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幼小衔接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开展,才能为孩子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