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佩甫的小说《生命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围绕主角吴志鹏的故事均是在城乡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小说中的生态意识颇具悲观主义色彩,体现了多层次的生态问题。在自然生态层面,小说将人的存在与植物的繁衍相类比,被扭曲的植物隐喻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态层面,小说创建了一错位的社会生态系统,小说中的人物陷入困境却无法改变;在精神生态层面,小说将社会生态问题归咎于精神生态失衡,并在表现精神焦虑之外期待重寻灵魂的安宁。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李佩甫以其对豫中大地的执着关注和书写成为最具地域色彩的河南作家。而2012年"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生命册》,是李佩甫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对中原大地人生、历史、现实的回望和思考,凝聚着李佩甫对人生命运的体悟、对中原民性的反省和对现实发展的忧虑,凸显了作家"铁肩担道义"的知识分子情怀。  相似文献   

4.
李佩甫的《生命册》塑造了一批离土者人物群像,力透纸背地刻画了他们如何在城市中挣扎着生存的成长历程。小说借助离土叙事的手法,一方面反映了传统乡土文化独特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又隐射了城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小说不仅批判了城市文明侵蚀乡村美好文化传统的现象,还传达了作家对乡土文化传承断裂的忧思。  相似文献   

5.
李佩甫在《生命册》中塑造了由乡到城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吴志鹏.本文通过对吴志鹏离乡后的性格中明显的从“变形”到“还原”轨迹分析,由离开无梁村前受中原风土人情浸染下的朴素、重人情、守底线,变化成为追逐关系、人情淡薄、违规乱纪;又在物质利益极大成功后性格中占主导的因素逐渐淡化,转化为关注底层、心怀正义、回归底线,并且最终导向情寄乡土.这一轨迹背后作者指出离乡知识分子一方面内心有“精神还乡”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已无法真正回归乡村.在城市里处于成功者的离乡知识分子,经历着融不进城市、回不到故乡的双重无力困境.  相似文献   

6.
李佩甫的《生命册》以一个从乡村走入城市的孤儿“我”的视角,通过描写平原乡村文化对个体独立性的精神侵蚀以及“突围者”的多种路径与心路历程,勾勒出中国平原乡村的生存氛围和人的复杂面相,在回眸中窥见城镇化进程中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即个体精神自由舒展之境的无处寻觅。通过个体精神的突围历程形象地表明,乡村固然是精神困境的存在地,但城市也非精神自由的舒展之地,突围的结果是无地突围。小说以之呈现出城镇化过程中,现代思想生长所需空间的缺失与构建之难。  相似文献   

7.
李佩甫的最新小说《生命册》以走出无梁村的"我"为线索人物,描摹了中原乡村半个世纪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和各色人物。本文从小说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状态入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小说中各色人物进行评论,揭示了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的道理,构建了中原乡民独特的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意义既丰富又复杂,很难给它一个完美的诠释。生命是什么?是历代骚人墨客孜孜以求的命题,是斯芬克斯之谜。冰心的短文《谈生命》,只写了两个比喻,千字左右,通过对喻象的诗意描写,叩问了生命的意义,表达了对生命深沉的感喟。  相似文献   

9.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如阿来的《空山2》、池莉的《所以》、张炜的《刺猬歌》、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然而,除了阿来的新作依然保持着《空山》系列的气韵,其余的都令人失望,或大失水准,或顺着以往的衰落轨迹继续下滑。倒是两位较年轻作家的长篇颇有可观处,盛可以的《道德颂》感情丰沛,刁斗的《代号:SBS》寓意精微,虽有缺点,但中气十足。更新锐作家的几个中篇也有出彩处,王维廉《非法入住》以实写虚的功夫、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对接的能力、王松《守夜人的阳光》沉稳的叙述功力,都可圈点。"80后"两位作家也令人欣喜,笛安的《莉莉》以童话的方式写成长经历,张静的《珍珠》以荒诞的笔法写现代体验,感受真切,有新异之感。此外,迟子建的《福翩翩》、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都写贫贱生活的爱欲亲情,前者写老夫妻的温暖,后者写小儿女的绝望,都能动人。  相似文献   

10.
11.
《生命册》中刻画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她们不是一概而论的,也不是男人的依附和陪衬,作者给予她们每个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得她们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试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入手,解读那些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物质与欲望的之间的挣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13.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14.
《羊的门》所描绘的呼家堡四十年的社会风貌,既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写照,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化进程的高度浓缩。呼天成奇迹般地使呼家堡富甲一方、对呼家堡百姓的成功“驯化”,及其对外的“人场”经营,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精髓与自然哲学大智慧的有机结合。呼天成遂成为中国化土壤中孕育出的传统政治家的艺术典型。作品的深刻之处,更在于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展开对中国社会严峻的化反思与批判,探寻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兰亭集序》的作者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慨时,是在强烈的感性下面隐含着对人生的深刻的理性思考——他思考到了生命的悲剧性本相。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悲剧性境遇的认识,使文章弥漫着无尽的悲情,成为文学史上感慨人生的绝响。  相似文献   

16.
[0—10分钟]师:今天我们谈谈关于"生命"的话题,提起"生命"二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内容呢?生1:我想到的是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的小草。  相似文献   

17.
18.
打开电脑,总会习惯性地查看名为“匆匆”的文件夹,也许它将成为我今生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珍贵的过程资料都成了我追求语文教学真境界路程上的一道道风景。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鉴赏》2006,(7):36-37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是廖华歌对生命本体的拓进和挖掘。 文章着眼于生活中平平常常的琐事,从遥远的大山公路边顺手捎回的柳木桩子,并由此生发开去:随手这么,一插,一根黑乎乎的干枯柳木桩子,竟然生根、发芽、活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看来,这根柳木桩子还真有点灵性儿!“柳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就像是正在行进中的雨阵突然被谁大喝一声,立即慢了下来一样,  相似文献   

20.
随着儒学的发展,《大学》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大学》当中包含三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以修身为本的全体大用之学;二、以明德为根基的生命成长之道;三、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意识。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今天的生命教育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