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氓》是山东人教版课本必修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在精心备课、认真咀嚼内容时,笔者发现诗歌中的意象——淇水虽仅出现三处(分别是第一节中的"送子涉淇",第四节中的"淇水汤汤",最后一节的"淇则有岸"),但作用不可小觑。而查阅教参和有关资料,却少有关于"淇水"意象解读的文章。故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教材选录了《卫风·氓》一诗。教学中,当教读完全诗准备小结时,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诗中的‘淇水’出现了三次,它是不是也有作用呢?"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没有想到,《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没有说明。下面就此联系具体的课文作些分析,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  相似文献   

4.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从叙  相似文献   

5.
<正>《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短短六章,不仅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而且在记叙中融入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段,生动典型地展示了先民们爱情婚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几千年后读来,仍然会让我们心情澎湃,难以平复。且不说"桑""鸠"这些意象使诗歌抒情婉致、意蕴丰厚,即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淇",也大有深究之处。首先,淇水是主人公浓情爱意的见证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在初识氓后,深情款款送别的情景。"送子"表现出女主人公与氓相识后的两情相悦、深情绵绵的爱情状态,这种爱意在"涉""至于"等连续动作的发生中进一步浓化,而"淇  相似文献   

6.
7.
请先看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宏观上梳理了作为散文家的黄永玉创作的四个维度:对特殊年代的碎屑记忆,对当下社会的犀利批判,对文化艺术的虔诚和对童年故乡的深深眷恋,从而勾勒出黄永玉浓郁的知识分子道德良知和批判精神、艺术家的纯粹气质以及鲜明的湘西本土个性。  相似文献   

9.
《氓》之“垝垣”初被释为“毁坏的墙”,沿用至今。有学者曾提出质疑,以为“垝垣”应作“高墙”解。通过对“垝”“危”通假现象的梳理、“垝”“垣”等相关字形的分解、“垝”“垣”等文献词义辨析,文章论证“垝”表“毁坏”义,“垣”指矮墙,即“女垣”。  相似文献   

10.
“淇水”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具有多种内涵,诸如阻滞、送别之地、恋爱场所等,演绎了诸多丰富的送别离情与浪漫的爱情故事,成为能唤起人的情绪和沉思的重要意象。而淇园之竹一方面与政治、人的美德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为淇水成为恋爱场所提供了充分的环境准备。  相似文献   

11.
《饺子逸事》是一篇饱蘸深情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感念之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金岳霖先生》似浅实深:浅淡文字中蕴藏深情,质朴故事中暗伏隐痛。这样的文本,可能就是作者立的一块无字碑:为了纪念一段岁月和人生,为了感怀一种美好。这是一篇写人的现代散文,我们要关注作品中所写的人物。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氓》与《孔雀东南飞》两诗的女主人公形象作了全面的赏析,聚焦于人物品行、婚姻变故、个人反抗和主题思想四个维度,探讨“弃妇”形象的历史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从中感悟文学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的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正>人教版第三册和苏教版必修二中,教材编写者都选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在《祝福》这篇小说中,作者这样叙述阿毛的故事: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  相似文献   

16.
<正>在江苏,自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并开始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至今,《氓》一直是最具戏剧性的一篇作品。一方面,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并未收录该文;另一方面,《氓》却又年年出现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成为14篇高中必背篇目中唯一一篇非课文的古典文学作品。此种独特的身份,使得《氓》的教学也充满了戏剧性。绝大多数教师只用半个课时或一个课时对字词进行适当梳理,帮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满足理解性记忆的基本需要,便算是完成了该文本的教学。只有少数教师,会出于对该作品的喜爱,从赏析的角度,引领学生整体性感知诗歌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氓》诗中的“桑叶”应该比喻什么作了新的探讨,即对流行的说法质疑,并由此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曾说过: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著名儿童作家、诗人金波先生的《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就是这样一首充满灵境  相似文献   

19.
20.
历来,人们都断言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今人的“弃妇说”大都是以“妇女的特定社会地位”为出发点的,因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这就是说,从“妇女的特定社会地位”引申出来的“弃妇说”,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使妇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从根本上说来是不自由的,受支配的,因而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原则上固然不错。但如果因此而简单地图解生动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将诗经《氓》也作如是观,那就既不符合作品内容的实际,也不符合作品特定时代的全貌。先秦时代,一方面婚姻制度和礼教的枷锁固然业已存在,另一方面它们的约束力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