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邢窑发展沿革、历史地位,通过过对邢窑白瓷的的胎形装饰、胎体装饰、刻划划、印花、戳印、镂空装饰、点彩装饰、纹饰装饰具体体评述,对唐代代邢窑白瓷装饰饰特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邢窑白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器形多样、技艺精湛,发展至唐朝,成为与南方越窑青瓷齐名的著名瓷器。上可进贡宫廷,下供百姓使用,同时还有大量漂洋过海,销往国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外陶瓷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纵向考察邢窑白瓷的产生、发展与衰落历程,探求其中的原因,认识到其中的因果关联,对于普及陶瓷文化知识、提高地方历史文化知名度,以及今天的邢窑遗址发掘、保护和白瓷的仿制工作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邢窑白瓷的装饰问题。对邢窑的白瓷的“刻划”装饰、“印花”装饰、“点彩”装饰,进行了具体、形象评述。从而说明邢台白瓷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4.
“邢窑白瓷”传承基地建设和工艺美术专业转型发展,可以互促共建、协同发展。传承基地建设的教学设施,工艺美术专业可以共建共享;传承基地举办传播活动,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传承基地研学并举,提升工艺美术专业的学术水平;传承基地编写教材,完善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传承基地人才培养,助力工艺美术专业实现人才目标;同时,工艺美术专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丰富传承基地建设成果,使基地建设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5.
邢窑是唐代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亦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在隋代已达到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绝无逊色,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邢窑除了能烧造出“类银”、“类雪”的白瓷外,还能生产青釉瓷、黄釉瓷、黑釉瓷、彩绘瓷、唐三彩及硬白陶等诸多陶瓷品种。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9,(2):47-48
邢窑作为邢台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以邢窑文化为切入点,科学开发研究邢窑文化,提升邢台的文化高度,可以为邢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邢台市图书馆收藏的邢窑相关文献入手,论述保护地方文献对于保护与传承邢窑文化的重要性,并对邢台市图书馆采取措施推动邢窑的传承提出建议,最终促进邢窑陶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更好地履行公共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职能。  相似文献   

8.
程庸 《当代学生》2013,(12):18-19
唐代生产出一种白瓷,时人称誉为"类银""类雪",意思是说其白釉颜色质地达到很美的境界,而且,这类银类雪的白瓷一下子代表了唐代所有白瓷的成就,这就是河北内邱邢窑生产的白瓷。邢窑白瓷与南方生产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亨利·梭罗的散文作品《瓦尔登湖》以热爱自然的情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及研究意义。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及物性系统对《瓦尔登湖》中关于动物的话语进行生态分析,以探讨作品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发现,梭罗主要运用及物性系统下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以及行为过程构建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传递了积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贺苗 《英语广场》2023,(18):48-51
本文采用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模型,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新概念英语》课文Training Elephants中的及物性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在所有及物性过程中,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占绝对主导地位,中性过程最多,破坏性过程次之,有益性过程最少,故总体呈现偏破坏性的生态特征。(2)课文在构建训练大象的事实中,明确反对过于暴力的训练方式,但同时过分强化大象主体意识,弱化人类行为的攻击性。故不利于读者正确认识到人类的生态主体责任,也未传递出人象和谐相处、交互共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这在世界上是一个不争的结论,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最近,读了赵庆钢、张志忠、李恩玮三位同志编著的《千年邢窑》(文物出版社)和《邢窑研究》(文物出版社)后,更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2.
李鹏婷  王晨 《英语广场》2022,(28):31-35
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为研究视角,采用生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宋祁《玉楼春·春景》及其英译本中的生态意义和内涵。研究发现,《玉楼春·春景》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及物性过程中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来构建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生态观以及不慕名利、珍惜美好时光的精神生态观。本研究从及物性视角对宋词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不仅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实际意义,也有助于传播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魏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一诗及其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来探讨诗人的生态观,从而展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生态话语分析方面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登池上楼》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体现诗人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自然生态观;通过行为者的拟人化来展现世间万物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社会生态观;通过关系过程来表达诗人顺从性情,归隐山水以期追求自我的精神生态观。研究发现,汪榕培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及物性分布于原诗差距较大,但生态观和原诗相近,汪榕培译本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在早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著作中被视为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从及物性和批评性分析的角度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分析,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新闻中隐含意识形态的敏感程度,并且引导我们透过语言本身实现对新闻更深一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这一科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与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初衷一致。我国建设生态文化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本内涵为理论指导,在生态文化建设方向与思路层面,探索马克思生态思想带来的启示,在重视人与自然平等、构建现代生态方式、完善生态文化制度等方面加快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54-155
少数民族服饰是随着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发展历史而产生并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其产生初期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经过长期的发展,人们对其有了一定的审美观,服饰的发展也逐渐的变得充满民族色彩。哈尼族的服饰充满了该民族的独具特色,总体以该民族生命的保护色即黑色为主,图案以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以及自然花鸟等为主要特色。文章分析了哈尼族以自然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积极探索了该民族服饰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种艺术的动物”,艺术在其概念的演绎中获得了它的意义,艺术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处在整个文化的中心地带。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表现,系统结构的特点是认识的、评价的、创造的和符号—交际的结合。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创造者必须在传统中,又必须是个创新者。艺术参与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模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有三大主流,即儒家、道家和释家(佛),而释家尤以禅宗为最重要。这三大主流,全部充满和洋溢着和谐与共生的生态智慧,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生态观,这对指导当前的审美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在追求环境伦理的行动中,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同一内涵;生态美学及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媒介使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在生态伦理过程中,生态审美是人类的崇高需求,更是必要需求;生态美、生态审美在生态伦理过程中影响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是生态审美的创造性展现。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