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政务诚信是保证政府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关键。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存在政策缺乏延续性、决策执行拖延等政务失信现象。针对行政问责机制和政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先行搭建和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及政务监督机制的制度框架,辅之以诚信意识及责任观念的宣导,由外在转为内在,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政务诚信制度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
政务诚信是确立现代社会诚信体系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当前,我国学者从政务诚信的内涵、现状分析、构建途径等方面对政务诚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对政务诚信的内涵界定模糊,尚未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等。因此今后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政务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3.
政务诚信作为第一诚信的命题可以从人性和社会发展视角来充分阐释。(1)从人性视角看,政府是平衡人性张力最重要的组织体系,既需要平衡“类”的同一性和个体差异性,又需要约束亲戚选择和互惠利他。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政府要制定非人格化的制度,运用强烈惩罚来消除行政人员的自利行为,还必须制定各种制度来激励社会大众各尽所能,才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所有政府的诚信都是第一诚信。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我国农业社会的王朝政府诚信可以视为第一诚信,乃是因为它既是维系家国同构治理结构的总体力量,又是平衡亲亲与尊贤原则的决定性力量,还是保护家产均分制不可或缺的公正力量。工业现代化过程中,从保障社会安全的视角看,政务诚信之所以能成为第一诚信有三方面的缘由:一是因为政务诚信是商务诚信的引导,社会诚信是政务诚信的补充,而司法公信是政务诚信的延伸;二是政务失信会削弱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最终瓦解社会信用体系;三是政务严重失信引发社会安全问题。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文明成为一种新型文明。在新时代,我国政府将政务诚信作为第一诚信,既是数字时代的要求,又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政府诚信构建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诚信建设是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中之重。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能有效促进政风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就应着力于强化政府的信用意识,规范政府的信用行为,扩大政务公开渠道,严惩腐败行为,营造有利于诚信政府理念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5.
本从构建诚信政府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建立诚信政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诚信政府的对策: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树立责任政府的观念;扩大政务公开的渠道,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率,建立高效、务实、廉洁的政府;政府官员带头讲信用;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层行政部门的诚信作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核心部分,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构建基层行政部门的诚信建设是一项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政治课题.从当前看,基层政府的少数部门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决策不科学、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和倾向,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强化基层政府官员的诚信意识、坚持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务员承诺制度、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以及强化法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政务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基点,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本文从政务服务体系的内涵、构建政务服务体系的意义和构建政务服务体系的途径等三方面阐述新形势下政务服务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政府行政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与支柱。政府诚信意识不足,政府行政行为失信,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和信任度不高,原因在于诚信理念的缺失,行政诚信相关制度不完善,公众与政府缺乏互动。我国行政诚信建设,要加强行政诚信教育,培养行政诚信理念;加快行政诚信立法,完善行政诚信制度;提高行政践诺能力,落实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现实生活中,诚信普遍缺失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政府公信力的丧失,社会诚信的重建必先以恢复政府公信力为前提。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中面临着新观念、新体制的挑战,各级政府只有加强诚信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力,才能做到为人民谋福利,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强诚信意识,理顺行政体制,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全面公开信息。  相似文献   

10.
诚信的缺失,会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确立,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社会呼唤诚信,诚信是立国之基。然而塑造诚信政府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关键。诚信政府意味着政府应该是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诚信政府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律予以保障。包括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培养“契约文明”,努力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强政府诚信立法、完善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11.
政务诚信是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影响,对我国政府机关,以及公务员的时代要求,也是政府加强自身建设和赢得公共信任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政府的执政水平,关系到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此,从文化视角去透视其文化内涵,从道德文化、制度文化、法规文化、政务人员的素质文化和监督机制文化去探讨与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时期。因此,各地政府纷纷开始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大厅,政务大厅对于建设我国服务型政府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可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高行政效率[1]。政务大厅的建立也为高等院校行政工作起到了积极开拓的作用。本文围绕参观吉林医药学院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对其在学校服务行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阐述了建立高等院校特别是独立院校政务大厅不仅可以提高学校行政办公效率,而且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极大地方便师生,推进学校服务型行政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社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构社会诚信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和特征。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社会诚信被打破,社会信任普遍缺失,社会道德水平下滑,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管理者,在社会诚信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构建社会信用系统,加大社会信用的宣传教育,成为社会诚信体系建构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同时政府要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到政务公开、建构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14.
孙君芳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3):63-66,92
在“非典”后时代,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发生,政府的诚信越发受到质疑,这一方面加快了政府的诚信建设,另一方面,开启了公民对行政知情权的政治诉求。而行政知情权作为一种公法上的权利需求,与政府诚信行政是有内在关联的。因此,诚信政府的构建要求对行政知情权进行立法,并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对我国政府诚信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诚信缺失,主要包括政府颁布的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不作为、政府职能不明确、滥用权力等问题。构建诚信政府必须从建立取信于民诚信观、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制度建设、切实认真回应民意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6.
政务督查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对于建设高效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行政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以福建省某市为个例,在对该市的政务督察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地方政务督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诚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下程。仅依靠社会个体的力m:是远远小够的应史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以制)X创新打造诚信政府。促进行政方式由“政府主体模式”向“政府支持模式”转变。加强服务于诚信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快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行业掀起了“诚信建设”的热潮,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个人是基础,企业是重点,政府是关键。文章对政府诚信的涵义与特点、现阶段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以及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应对措施予以了探讨,旨在推动我国政府的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进入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诚信精神,增强民众诚信素养,需要以政府为先导,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诚信建设,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20.
诚信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特质。然而,当下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严重现象,身处象牙塔之内的大学生也深受其害,社会上各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在校园内被复制和模仿。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从社会诚信、高校诚信和个人诚信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塑、建设大学生诚信品德和意识的策略,旨在从制度上构建一个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长效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