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品德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前伸后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为了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题材,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教学只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文谈了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徐华芳 《小学校长》2006,(6):26-26,22
品德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品德教育便走向枯竭与僵化。因此,品德教育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缺乏生活需要的品德教育注定是被动的、消极的、痛苦的。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品德教育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的统一,才会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相似文献   

4.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2011,(24):176-17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如何使用好《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怎样让我们的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由说教走向生活化、教学形式由说教走向活动化、教学时空由说教走向开放化、教学评价由说教走向多样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品德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指循着课内教育主题深化的脉络,继续向课外时空延伸,让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足迹,使品德教育流程或明或暗地贯穿于学生课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品德课的课后延伸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是维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命之所在。学生良好习惯的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而,我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遵循儿童特征,突显作业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品德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指循着课内教育主题深化的脉络,继续向课外时空延伸,让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使品德教育流程或明或隐地贯穿于学生课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主题活动"接地气"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去探索生活,感受生活,并结合教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语文主题互动情境,拓展语文主题活动渠道,充分利用家庭生活丰富语文主题活动内容,重视课外实践,开展语文主题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品德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指循着课内教育主题深化的脉络,继续向课外时空延伸,让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使品德教育流程或明或隐地贯穿于学生课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3.
道德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情感教育关键期.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是低年级品德教育的关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笔者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归纳了三方面策略:以儿童生活层面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活动为载体,由外化向内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需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域。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从无形走向有形、  相似文献   

15.
<正>许多品德教育的先行者认为,有效性的缺失是品德教育最大的困惑。的确,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现,封闭的品德课堂难以拓展、还有品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单一陈旧等等,都是作为品德课程实施者的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因此,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五彩纷呈的学生主体、用更为开放的思维挑战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甚至是巧用课后引申为学生开辟更为广泛的品德实践空间,对于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一、同中求异、深化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而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职业的五彩缤纷,文化、道德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管红红 《考试周刊》2012,(61):136-138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是随着新课改而出现的一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多重教育价值。体现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体现了儿童个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走向自然。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本课程的首要理念。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者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从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了一门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对社会生活进行学习,从中提高学生的品德累积社会经验。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门学科彼此交融,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纵观传统的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品德教育与生活脱离,教材过于学科化、知识化,课程的设计和编排多采用知识类课程的形态,课堂教学以语言说教为主,道德行为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割裂;学习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和概念认知,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评价方式单一。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  相似文献   

20.
作为《品德与生活》这一全新课程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引导生活、发展生活、提高活动的实效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把握课程的性质,巧用、活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舞台,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做法:一、敲响生活之音,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避免纯学科化的品德教育和生硬的说教,淡化教育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