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新教师"师徒结对"培养模式存在缺憾,如:行政安排的"单向选择"结对方式,单向传授的经验模式,缺乏激励的考核机制。为充分发挥"师徒结对"培养模式应有的作用,可采取如下对策:自主选择结对方式、打破一徒一师的师徒关系、建立平等的师徒关系、构建激励相容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虞敏芳 《考试周刊》2014,(77):190-190
幼儿园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那这个幼儿园就具备了一个成功的必备因素。集中备课可提高教师合作的实效性,师徒结对可提高师徒结对的有效性,一课多磨可提高课程审议的学习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很多学校采用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的方式,旨在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个构思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校这个"师徒结对"徒具虚名,完全是应付各级检查的材料而已:大多在资料上是项目齐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可实际上呢?无论是"师"还是"徒",恐怕一年到头难得就专业成长静下心来交流,更别谈成果呢?为啥会这样?各个方  相似文献   

4.
在师徒结对带教听评课活动中,带教导师往往把指导重点放在课后的针对性评课上,这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改进呈现明显的"事后"效应。在城乡异地带教、一师多徒的背景下,探索了一种基于教师PCK能力建构的"前置性备课"带教模式,它由"前置设计""备课改进""课堂观察"和"课后研讨"四个环节构成。该模式的带教价值包括固定带教流程中的师徒任务、呈现经过改进的优质课堂、从PCK要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一种操作模式,"前置性备课"对常态化的师徒带教活动以及教研组内常规公开课研讨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充分发挥师徒结对在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中的作用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采取质化研究中的个案研究取向,对这一焦点问题进行了考察.个案显示,受惠于"多对多"师徒结对这一媒介,将新手教师所遭遇的问题变成研究的课题,通过师徒共同体一起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了追求契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堂管理的实践性知识.基于研究可知,实践性知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通过不断建构、不断应用和不断改进而动态生成的.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样态;师徒结对是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多对多"师徒结对作为师徒结对的创新形式,不但给新手教师提供了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尤其是非正式的交流与沟通机会,还天然具备了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机制,在很多方面更有助于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对多"师徒结对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尤为需要统筹"多对多"师徒结对中师傅之间的指导节奏,并关照"多对多"师徒结对中不同新手教师特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师徒结对,顾名思义,就是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师傅对徒弟实施"传,帮,带",引领和指导他们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师徒结对是一种目标性、实践性、实效性很强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实施策略来提高师徒结对活动的实效,使之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踏脚石,取得了名师带出名徒的效果,实现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学校管理实践当中的一些做法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师徒结对,顾名思义,就是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师傅对徒弟实施“传,帮,带”,引领和指导他们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师徒结对是一种目标性、实践性、实效性很强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实施策略来提高师徒结对活动的实效,使之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踏脚石,取得了名师带出名徒的效果,实现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学校管理实践当中的一些做法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师徒结对要双向性与针对性结合师徒结对应坚持自愿、双向选择的基本原则。徒弟看到师傅的能力与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浙江嘉善县第二幼儿园于1月30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会,园内4名老教师和12名新教师结成了师徒对子,并签了约。拜师大会上,签约的师、徒代表发了言,她们表示,要通过师徒结对活动,为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走出师徒结对有缘无分、有名无实的怪圈,主要应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视矛盾,突破评价瓶颈,完善管理。“师徒结对”中的师傅大都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恰到好处地调整师徒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师徒结对”成功的关键。为此,走出传统教师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集体”误区,实施师徒捆绑考评,  相似文献   

10.
"师徒结对"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实践表明,在一些学校,从学校管理者到青年教师再到老教师,对"师徒结对"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并没有给予较高的评价。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根本的原因在于,"师徒结对"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一方面所学乃缄默性知识,这种知识通常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其效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模仿学习,它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应有的敬畏之心、绝对的服从态度。有效"师徒结对"的实践展开,需要进行问题分析、需求分析、"师傅"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逐年减少学术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师资力量增加与学生数量减少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无课可上的局面。基于这样的现状,"一课多师"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在各大高校逐渐兴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计划、成绩考核、质量监督等方面对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并在其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型教育理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方法,对这套管理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旨在为其他兄弟院校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要解决的新问题,其中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师徒结对”是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师徒结对”也要不断创新形式,优化实施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做到重实效、重效率、重发展、重创新,挖掘丰富其更深的内涵,发挥其更大的效能。“师徒结对”推动了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断提升了骨干教师的综合实力,盘活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了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3.
师徒互动是指师与徒之间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学习动机、知识技能与理论、讲解与示范等都是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师徒互动的结果作用于师或徒,使师或徒的认知或情感发生变化,进而使徒的动作技能形成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徒的动作技能的形成。因此,师徒双方都应该熟练把握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教师师徒结对是指高职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互帮互学对子,是促进青年教师加速成长的师资建设范式,它具有自身的特征.高职师徒结对内容丰富,应坚持自愿性、主动性、有效性、自为性、互助性、恳切性原则.要使师徒结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于:树立各取所需、各采其长的师徒观;在实践中共同做好"一二三四"的"大文章";创设尊师爱徒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5.
清代塾师与弟子的师生情谊有和谐的一面,体现出师徒关系“师徒如父子”的拟血缘化倾向。这种情谊主要表现为师对徒的怜贫而教、择徒为婿和丧徒心痛的过程及徒为师祝寿、师病侍疾、师死哭师、葬师与祭师的过程之中。在师徒关系拟血缘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弟子与塾师家庭其他成员关系的拟血缘化现象。在民间社会,师徒关系的异动有一定的生存土壤,即“其弟子以偶辈视其师,其师以他人子视其弟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教师的在职培养模式,师徒结对带教在我国中小学已经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它对于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整体师资水平,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师徒结对带教,是由老教师对刚入职的新教师一对一指导带教,以帮助新教师  相似文献   

17.
师徒结对本是一种操作性强、耗时少、省经费的简约的校本培养模式,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暴露出结对措施针对性差、教师疲于应付、结对效果低下等状况。原因在于“大一统”的结对模式引发师徒不适,进而导致师徒结对的低效。看来,师徒结对需要“量身定做”。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师徒结对"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培养新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新教师尽快成长的捷径。照理说,师徒结对应该是教学相长、互助共进、比翼齐飞,师傅"更上一层楼",徒弟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师徒结对"是学校部门领导一手包办,没有经过师徒双向选择。这种"拉郎配"的行政方式,效果很不尽如人意。师傅没有去发现和挖掘徒弟的长处  相似文献   

19.
就在很多学校的师徒结对因为种种原因演变成一种形式的时候,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都能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研究,学校在总结师徒结对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同课异构"形式让师徒结对发挥教师的共同智慧,促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让师徒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企业课程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实施的课程,具有双元性、实战性、特定性和依赖性等特征。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应注重岗位实践性和课程关联性,选择方法要依据课程目标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课程的教学组织可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或"一师一徒"等形式,课程考核评价应综合考核学徒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