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荣宝 《师道》2012,(10):20-22
一个课堂永远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他们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构成一个对话场。在这个对话场中,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相互激发,相互揭示,最终使教学内容的内在品质得以阐发,最终学生和教师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思想、情感、知识、思维上的提升,这就是整个对话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预设了“教师主导”或者“教师为主体”的立场,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者。不能说这种情况下,课堂中没有师生间的对话,即使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一言堂”,学生依然会对教师的话语在思维上进行反刍,但这种对话基本上可说是一种“弱对话”。  相似文献   

2.
对话德育将培养学生的对话品质作为目标。对话品质内涵对话意识、对话能力和对话素养。培养学生的对话品质,有利于学生交互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培养学生的对话品质,应在对话实践中提升对话意识和能力,帮助学会言说,引导学会倾听。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教师课堂反馈是对话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根本而言,对话教学视域下的教师课堂反馈是一种新的提问,这是由对话教学的问题优先性与循环性所决定的。对话教学视域下的教师课堂反馈具有平等性、循环性、开放性以及情境性等特征。并从课堂反馈的目的、课堂话语环境、教师的倾听、教师的提问以及课堂反馈形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对话的教师课堂反馈策略。  相似文献   

4.
当前课堂对话存在对话内容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重视认知型对话、忽视其他类型对话,强调课堂对话中的"言说"、忽视"倾听",重视"师生对话"、忽视"生生对话"等问题。需要教师从明确课堂对话的目标、重视课堂对话的教育性,理清课堂对话的主体、重视"生生对话"在课堂对话中的价值,设计课堂对话的内容、重视课堂对话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中的作用,组织课堂对话的形式、重视课堂对话中的"倾听"四个方面予以努力,以实现课堂对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教学的对话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本质上就是具有对话品质的活动。优秀的教学应该是各种对话的共存与交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中各种对话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前见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体悟。实现与文本视域融合,并生成个人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思维对话型课堂是一种以核心问题引领为前提,以多元对话分享为路径,以思维品质提升为目标的课堂样态。思维对话型课堂关注人的生命在场,关注学生思维的敞亮和思想的解放,学生在课堂中能获得真正的峰值体验。思维对话型课堂促进学生获取峰值体验的可能在于:设置核心问题,提供思维空间;合理选择材料,提供思维抓手;灵活运用工具,提供思维语言;展开多元对话,提供思维动力。  相似文献   

7.
数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数学对话"深层意涵的觉察和反省,使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数学对话具有对话主体化、意义多元性和本质无止尽性的独特性格.真正的理解是一种接近诠释循环的对话历程,在视域融合的激荡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原先认识的意义与视域内容.在现今的知识社会背景下,深层反省"数学对话"背后的解释学立场,旨在以开放、包容的实践智慧来促成学生扎根于社会和文化的知识理念.数学对话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达成多重"视域融合"的理解性事件,视域融合应该成为检验数学对话有效性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郝敏 《考试周刊》2013,(10):35-35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新型课堂以对话为轴,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在对话中激发情感,在对话中感悟品质,在对话中提升价值,这样就可以构建一种对话型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生活,让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一、在对话中激发情感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  相似文献   

9.
<正>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利用"对话"来驱动教学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常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往往由教师、学生、文本三部分组成,因此,"对话"可紧紧围绕这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展开: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0.
王强 《文教资料》2014,(22):69-70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效果历史”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理解的历史性,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解释者的视域,视域融合成为“效果历史”的永恒任务。平等对话乃是为了推动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乃是要达到相互理解。历史教学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把文本及作者的“原初视域”和解释者的“当前视域”交织融合,引领学生在历史的解读和探究中,认识历史,生成观点,构成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课堂运用“对话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促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对话教学如何在阅读课堂运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应从现有的教学行为入手,通过活泼的有效的课堂对话,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的能力,达成学生语文素质提升的目标。本文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生态课堂是通过现代化手段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兼顾每一位学生的意识、需求,实现教学与学生统一发展的课堂,主要是从实践角度出发,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对教学品质进行提升,通过创建对话情境、建立对话平台等方式实现对话式教学.文章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首先论述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特点,其次列举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优势,最后结合实际对现实中小学数学如何展开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对话教学是现在教育界一个比较时尚的话题,俨然已成为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一种主流形式。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学要进行多重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等,诸多对话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效的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是促进学生内在品质提升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来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呢?一、与文本对话,在浓厚的兴趣中走进与文本对话是一种学生完全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它需要学生有充足的  相似文献   

15.
张艳 《考试周刊》2013,(77):49-49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很多对话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需要,没能聆听到孩子的心声,导致对话教学中儿童文化的缺失。在课堂中我们要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审视语言,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文学,用儿童的智慧感受文化,从而让对话为学生插上一双翅膀,让对话带领学生走向远方。  相似文献   

16.
没有交流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对话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换,也是一种交换心理真实想法的途径,是教师了解学生、提升学生培养层次的重要方式。在当下教学中,依然存在对话盲目、对话随意等问题,导致学生听不进去、教育落不到实处。本文以对话视域下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主题,分析当下师生对话之间存在的问题,并且就如何把对话教育打造成一门艺术、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对话教学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重要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话教学的有效建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设置对话教学目标驱动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创设对话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话意愿;充分发挥对话主体的作用提升课堂对话实效;完善科学的对话评价机制,强化对话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增加知识储备,使学生在课堂中乐学善学、启智明理,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是学生与新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富有生命力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课堂。然而,在阅读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对话的实质,导致操作上出现偏差:有的只重视师生对话,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满堂的问答;有的只重视生生对话,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过多无效的分组讨论,而真  相似文献   

19.
教育对话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探究教育对话是为了寻求儿童精神成长的更有效的方式。在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同一性思维批判中,列维拉斯提出了强调"为他者"的新伦理范式,这为思考教育对话开辟了新视野。在他者伦理视域中,教育对话是一种教师回应学生"言说"的精神关怀责任,也是师生"所言"中的一种话语精神构建,还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重构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教育对话,首先是建立他者伦理视域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回应的精神关怀关系,其次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结成"精神类主体"走向多元和解。  相似文献   

20.
张传悦 《学周刊C版》2011,(6):146-146
目前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学中追求教学要素之间有思维含量的交流和对话。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是我们构建和谐高效型思维对话课堂的理想目标。其实所谓的“思维对话”集中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对话活动上。通过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对话,达到认识的一致,从而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