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来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课堂教学设计出发,在全面研究课堂教学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细节的处理等四方面为研究点。为了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信息教师理论素养与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形成具有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综合常识学科。在学生眼里,它因是副科,所以一直不被学生所重视。那么,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开展这一学科的教学呢?本文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收集课外资料丰富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4.
沈雪惠 《考试周刊》2014,(18):177-178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综合经验性质的学科。其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总结多年小学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新要求及学生现状,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论述。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学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集历史、品德与地理等学科为一体。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所有相关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并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提出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不断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品德方面的建设更加重视。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学理念给予明确,有机地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真正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创新教学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创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接下来,本文将积极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创新方法,旨在对一线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来看,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不注重结合学生兴趣进行教学,效果低下。基于此,本文拟结合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例,分析如何以兴趣为出发点,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情感因素在现代教学思想体系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品德内化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艺术会不断发挥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的潜力,激活学生自塑良好行为的欲望,达到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人。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其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学风格要返璞归真,反映学科教学本质。我们要通过挖掘、整合教学素材,让教学内容多维呈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享学习过程;修炼教学气质,以阳光的风采带给学生充足的正能量等方法策略促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其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学风格要返璞归真.反映学科教学本质。我们要通过挖掘、整合教学素材,让教学内容多维呈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享学习过程:修炼教学气质.以阳光的风采带给学生充足的正能量等方法策略促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正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基础上,将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在固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实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儿童社会、生活的发展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参与外界活动。本文从某市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学科中地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改革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智能化人才培养之路,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综合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研讨更加有效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积极的教学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孙祥中 《考试周刊》2012,(48):175-175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必修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重视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但是由于许多原因,品德与生活课在苏北地区的农村小学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有许多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马虎心理,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所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流于形式,空洞、抽象、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改变这种现状就成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