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价值意义彰显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打开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域,是传统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回到历史场域、重新发现学术生长点的新际遇。"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内涵。只有将这一内涵的研究置于重要地位,才能激活民国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能在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上凸显民国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思想的论争,在新世纪文坛方兴未艾。文学所需的思想,既应复杂而深广,又应独特而新颖,更需经过审美转化:复杂与深广,要求作家不断深入挖掘题材;而独特与新颖,则要求作家形成个性化的社会人生感悟,对既定思想保持必要质疑;至于审美转化,则要求作家努力促成思想的情感化、形象化和形式化。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对"红色娘子军"创作论争涉及的相关作品、人员、文章、媒体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红色娘子军"创作论争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包括:1.特定时代"红色娘子军"创作资源的无偿使用问题.2.不同作品的对"红色娘子军"的艺术构建问题.3.政治因素对"红色娘子军"影响力的放大问题; "红色娘子军"创作论争值得反思的问题还包括:1.大众传媒的煽动与新闻标题的误导问题.2.大众传媒的煽动与新闻标题的误导问题.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出现的"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理论建构值得反思。对大陆学者而言,无论将"民国文学"视为中性的时空概念,还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资源,如果将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的文学天然视为"民国文学"的一部分,两种认识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部分。实际上,"民国"是一个变化的文化空间,只有从"空间"的意义理解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活力才可能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1985年,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引起论争,姚雪垠应邀投入论争。但由于姚雪垠匆忙上阵,将学术论争政治化,对现实的严重误判等因素,他在这场论争中惨遭失败。但是他所显示出的英雄的悲壮感和不畏艰难,敢于捍卫他心目中的真理的斗争精神还是十分可贵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发生以来,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深化、挑战与出路三个阶段,引发了文论界激烈的争论,推动了文论工作者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的缘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造社所以要挑起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其直接原因是受到国内文坛的冷遇。而这又与双方内心不同的文学建设路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学论争作为文学批评的形态之一对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学术界对其所作的系统的学理性的研究却颇为少见。运用20世纪一些文论思想和观点对文学论争本体进行观照,总结出其四个主要特点:主体间性;论辩性;批评的多角度性和论争对象的趋明性,并对之进行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11.
革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学研究和革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革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社会缺乏对于革学研究的必要的关注。革学研究有相当的学术发展空问。自如地谈说革学,将是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起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政治性"一直是估衡现代文学的主题词。进入80年代中期后,学界逐渐体察到政治理念对于诸多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的压抑与遮蔽,于是纷纷倡导回到文学自身,并主张用"现代性"重新考量文学。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文学"现代性"的全面反思,以及"没有晚晴,何来‘五四’""民国元年起点说"等命题的提出,"五四"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地位,不断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与此相应,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呈现出不断向前推移之势。但"五四"以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因此在不能拔高"五四"地位的同时,必须要明晰"五四"在整个现代文学发展流脉中的界碑性和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教师权威是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师权威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权威在发展变化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新课程的实施,反思教师权威,有利于重建教师权威新理念,发展教师权威,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5.
百年"龙学"在经历了诞生、发展、繁茂的不同时期之后,近些年亦有从繁盛转向萎缩的趋势,"龙学"的发展可以说处于一个相对停滞不前的状况。回顾、反思这百年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龙学"学者自身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完整,以及如何看待方法论所带来的利与弊,都将成为"龙学"发展下一个周期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要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发展,应当处理好"继承保护与改革创新"、"竞技化与民俗化"的关系.在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化发展的当下,民族传统体育应当与西方竞技体育树立和而不同的平等价值观念、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省机制、准确定位实现自强发展的文化资本,这是对自身文化地位进行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7.
“女性文学”所独有的“女性视角”,使女作家所写的性爱臣服于美的规律。“女性文学”的未来发展走向是“双性和谐”。  相似文献   

18.
“文革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了突出的变化,逐步由狭窄走向了开阔,真正走出了沉寂,呈现出起点高、发展稳定的良好势态。从文革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亮点以及文革文学研究的个人反思三方面作了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19.
当今教育之新反思--解读《什么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在“教育”之树结出累累“硕果”之时,当我们强调教育要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的时候,却发现教育逐渐丧失了它最本真的意蕴,已经处于某种危险之中。如何正本清源,找到教育的回归之路,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无疑对当代的教育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次将转型期中国家庭小说置于转型期反思潮流的坐标上,描述由于这种潮流影响所带来的转型期中国家族小说的精神广度和深度、从雏形至成熟的发展步履。在梳理廓清转型期中国家庭小说的发展行程之中,即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执着于灵根探史至90年代回眸中华民族百年历史行程,来探讨其思想容量、笔触深度,并试图透过剖析其创作得失,为当代文坛创作提供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