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学习之友》2012,(5):26-27
你跳的不是司马光的缸 好不容易学完拼音,老师终于讲故事了!她说古时候有个司马光小朋友,为了救掉进水缸的伙伴,他将缸砸烂,成功解救同伴。  相似文献   

2.
正儿问:"妈妈,你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我想听。"于是我跟他讲起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儿名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很调皮,爬到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上面,结果不小心掉进去  相似文献   

3.
如果他没有砸缸,没有搬起石头,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司马光和他的同伴在花园里嬉戏,笑声惊动了树枝上的鸟,响彻天空。司马光的同伴不慎掉入了大水缸里,水缸比他们的个子还要高,司马光的同伴高声哭喊着,手脚慌乱地拍打着水面,溅起水花,别的孩子都吓得哭着跑开了。司马光想到自己的水性好,想跳下去救自己的伙伴,因为水缸太高了,他怎么也爬不上去,他想用自己的身体去推水缸,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司马光同伴的哭声越来越大了,仿佛一把把锋利的刀插入他心中,他使劲地想办法,要不然就没有时间了,现在只有他才能救朋友的命。他想起了假山前的大石头。…  相似文献   

4.
《少年读者》2009,(1):8-8
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勤奋学习、励精图治而成才,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晓司马光也曾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  相似文献   

5.
小同学们一定知道司马光吧,当然,司马光不仅仅做了“砸缸”这一件事,他是北宋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还写了《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较差,别人读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差一些的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司马光非背个二三十遍不可。同学们背熟后,都出外游玩去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阅读》2004,(7):119-120
北宋司马光(字君实)官居宰相时,让仆人直呼其名。一次,苏东坡来访,看门人说:“君实不在。”苏东坡大吃一惊,说:“你家相公是当朝宰相,你怎么叫起他的名字?未免过于唐突!”  相似文献   

7.
当同伴落井后,杭州一个4岁半的男孩炯飞,赶紧拿用来挂桶打水的竹竿,钩住了同伴,使其不往下沉。他成了村里的小英雄,村民说,"想想司马光砸缸救人,也有7岁了吧?炯飞可是5岁还不到,太机灵了,以后一定有前途!"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张图片开始。(出示司马光砸缸图)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他不会直接从水缸里把小朋友捞出来吗?生1:因为司马光还小,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生2:因为那样做很危险,弄不好司马光自己也可能落入水中。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学问”如何,也常说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其实,“学问”与“能力”尽管有联系,但却不是一回事。“能力”这个词,含有“学问”范围以外的内容。比如,司马光小时砸缸救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司马光的小伙伴们谁都知道石头可以砸破水缸,但是,谁都没能想到要去砸缸救人。司马光砸缸的举动并不表明他的学问如何过人,却表明他的能力比同伴强。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有的人读的书很多,但见解不高,能力平平,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活“书架”;有的人所学知识不算多,却能举一反三,善于推理,运用知识,得心应手,往往在一定的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而一个缺乏某种能力的人,硬要去作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就只有陷入被动的境地。以陈景润为例,他不可谓数学知识不渊博。但他可以成为一个数学家,却不能胜任一个普通中学的数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的故事是大家很熟悉的,按常规思维,要想小孩不被淹死,就要把他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但是缸高、人矮、力气小,怎么办呢?司马光急中生智,把缸打破,来了个水离开人,在这里,司马光运用了典型的逆向思维方法,解决他面临的难题,学习数学知识也一样,有时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发现新的解题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弄巧成拙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经过这几百年来的代代相传,大家对司马光充满敬佩之意。这故事听久了,我们的脑海中便产生了这样一个个疑问:这司马光能搬得动多大的石块呢?能被石块一下砸破的缸,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呢?要是司马光生活在现代的话,他又会采取哪些办法来救人呢?话说司马光驾驶劳斯莱斯豪华轿车,穿过时光隧道,去“好望角”度假。行车途中,他看见前方有一只缸,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不免多看了一眼,“救命,救命!”缸里传来几声惨叫,司马光驱车向前,在缸边紧急刹车,下车往缸里一看:原来是一个和他一般年纪的孩子掉进了缸里。孩…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读到刘洪波的《无趣的教育》一文,竟把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司马光砸缸》的课文,视为今天“无趣的教育”的一个例证。他说:“司马光砸缸固然机智沉着,但吓哭了也是正常反应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当做法……何况如果司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会如何呢?”(见《中国青年报》2001 年 7 月 9 日) 按刘洪波文章的观点,司马光砸缸的举动一般,且“无趣”,果真如此吗?这里不妨剖析一下:1.当小朋友掉进缸里爬不出来时,司马光能临险不惧,冷静处之,此种气度和心理素质是非凡的;2.司马光遇到危难时,能急人之急,急中生智,突破常规,立即想出解决…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的故事是大家很熟悉的.按常规思维,要想小孩不被淹死,就要把他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但是缸高、人矮、力气小,怎么办呢?司马光  相似文献   

14.
有个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课外阅读的读后感,要求大胆抒发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作文异彩纷呈,但也有不少小作者写出了“另类”作文。有位学生对司马光砸缸很不赞同,指责他应负“法律责任”。理由是:缸是私人财产,应受法律保护,救人可以有其他很多方法,如打110、喊人、从缸上面拉人、放救生圈或木板到缸里、几个小朋友一起搬倒水缸……总之,司马光是“法盲”加“笨蛋”。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曾经伴随在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典故。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  相似文献   

16.
《宁夏教育》2005,(6):13-15
今天是一学期中最后一次讲授新课,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好了教案,按部就班地上起课来。“谁能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当王军讲到司马光举起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时,我问:“司马光这种行为叫什么?”“临危不惧。”当有的同学喊出这个词时,我满意地笑了。可正在此时,我班的调皮鬼张宁宁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缸时。就不怕把缸里的孩子砸伤呢?”  相似文献   

17.
【课堂实录】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flash)师:看完故事,你有什么想法?生1:司马光很聪明!小伙伴掉进大水缸,小朋友们不够高,不能把他拉起来,但是,司马光用石头把大水缸砸破,救了小伙伴。生2:司马光的头脑灵活,他能换个角度来解决问题。师:是呀。"把小伙伴从水缸里拉起来"很难,但转化成"把水缸的水放走",就容易了。  相似文献   

18.
一、导入激趣,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历史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能说出故事的名字吗?(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图片,学生说名字)司马光和曹冲儿时都是古代聪明孩子的代表.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古代的聪明孩子,他叫王戎."戎"是今天要学会写的生字,右上部的"戈"代表兵器,左下的横、撇代表铠甲...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古。司马光采用的思维方式是:要使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不被淹死,就得把小朋友和水分开。一般人想的是“人离开水”,要把小朋友从水里拉出来,可是缸高人小,他们无能为力,而司马光却想到了“水离开人”的方法,砸破缸让水流走,使缸里的孩子得救。他使用的是逆向思维法,又称颠倒法。  相似文献   

20.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源远流长,自古被传为佳话。然而,故事中发生的某些情况以及随后发生的情况,原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那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别人家的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司马光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