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1942-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自然灾害危机爆发后,边区政府及时作出反应,开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救灾运动,使嗷嗷待哺的灾民看到了希望,但也使灾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随着1943年旱情的继续发展,边区政府转变了"赔钱"救灾的观念,逐步向长期、整体、自救和生产等救灾方式转变,领导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渡荒运动,成功地渡过了这场灾害危机。  相似文献   

2.
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天灾人祸并存,水灾、虫灾、雹灾、兵灾接连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边区社会的稳定与政权建设.为了有效应对灾荒,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积极开展灾荒救济工作,在大力倡导互助互济的同时,采取了发放救济粮和贷款、兴修水利、节约备荒、扑蝗灭虫、突击下种等方式来发展生产与救济灾民,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嘉庆六年六月,京师、直隶突发特大水灾。安辑外出灾民、稳定地方社会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绝对主导作用。政府应对两大难题的理路为:以州县散赈为最重,防止灾民流动性的产生,并力争吸引外出灾民回乡;中央政府保证物资及时、足额调拨,开展大规模以工代赈。同时,嘉庆君臣力主消除灾民留养、遣返中的强制因素,坚持灾民自行回籍生产;对基层社会因利益引发的矛盾纠葛,特别是张贴匿名揭帖、京控、求赈等非常规诉求,不泥成例,高度关注。以上策略成为保证救灾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边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又从中做梗,破坏救灾工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胜利战胜灾荒,保障边区人民的基本生活成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必然要求.边区政府采取紧急救济灾荒,号召各地踊跃募捐,调剂余缺,发动运输、纺织等使边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成为根据地时期抗旱救灾工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前,今安徽境内发生水灾、旱灾、震灾、风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旱灾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是水灾,发生的频率最高。历代中央政府重视救灾,采取蠲赈、仓储和治水等救灾举措,这些措施对纾缓灾情、救助灾民,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1911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灾民达数百万之众.安徽气候多变,短时间的强降雨、连年水灾等自然因素,以及吏治不清、时局维艰等社会因素,导致灾情堪忧.对此,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了相应的救灾,包括筹款、筹物等.1911年清政府大厦将倾,新旧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救灾效果非常有限.以1911年《申报》的报道这一社会媒体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防灾、减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1945年苏皖边区发生特大灾害,由于边区政府甫经成立,财力匮乏,为帮助群众渡灾自救,边区政府决定成立救灾委员会并于1946年委各行政专署发行"苏皖边区救灾公债券"。公债券以自愿认购为原则,力倡社会各界开展救灾工作。其中40%用于直接救济,60%用于以工代赈。虽然救灾工作时间紧迫,且具有明显的应急性色彩,但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仍然组织有序。发行公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不仅帮助边区人民顺利渡过灾荒,也为华中自卫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清代河南境内黄河水患频繁发生,沿黄各基层政府防御救灾措施主要有:兴举相关河工防御和治理黄河水患;提供居所、散发粮粟、防治疫病、设厂煮赈等方式救济灾民;招民复业、开渠兴农、蠲免钱粮、免除不当的河工料物征收与力役征派等措施帮助灾民复安其业。这些措施稳定生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治河赈灾的过程中,部分官吏营私舞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行为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医疗卫生组织有军区和边区两大类,创立了公立医院、诊疗所、医药合作社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服务前后方兵民、治疗国民党伤兵等服务,创新性提升了医疗专业技术,培养了大批医护人才,并带领人民开展了卫生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固原的干旱水涝灾害频发。旱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频次呈递增趋势,且以夏旱最多,连旱现象不断;水灾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往往集中在局部范围,导致部分地区偏涝,部分地区偏旱。水旱灾害导致人口伤亡严重,饥民流民增多,经济遭受破坏,社会动荡不安,灾民心理恐慌等严重后果。灾荒发生后,历代政府采取赈恤、蠲缓、借贷等救济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民间救助和灾民自救也是重要的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在冀南银行创建前夕,晋冀鲁豫边区各地金融货币市场十分混乱,严重扰乱了边区市场和金融秩序。面对极为杂乱的货币流通局面及其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边区政府通过清理各种土票杂钞和收兑根据地内各行政区发行的货币等措施,历时一年多基本废除了旧的金融秩序,建立了独立统一的冀南银行本位币市场的新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益阳地区自古就是水灾多发之地,民国时期水患更加频繁严重,呈现季节性、连续性、频率高、范围广的特征.连年的水灾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重破坏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社会秩序混乱,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民国时期益阳地区的水灾研究,可以为当代治理洞庭湖区的水患、减灾防灾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河北省遭受严重水灾,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灾害发生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救灾方针,领导灾区人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救灾,对灾民进行必要的赈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14.
答: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是党为了巩固和扩大国内团结, 更进一步发展边区抗日民主的力量,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于1939年1月成立,至1946年曾先后召开过四次参议会大会。参议会是于1937年7月以后在边区普选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届参议会在1939年1月15日召开,为时19天。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会上作了关于政府两年来的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会议制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降,中原地区水灾频繁,且受灾范围广泛。洪水肆虐,冲没民众的田粮、衣物、器具、房舍。大量灾民风餐露宿,腹无食,体无衣,住无所,惨苦情形不堪言表。救灾贵在救急,为稳定社会秩序,救生保命,历代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想方设法筹集钱粮衣物等赈济灾民,尽可能地解决灾民的最低生存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春夏江淮地区发生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形成百年罕见流域性洪灾,堤毁物没,损失甚重。水灾发生后,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紧急组织抗灾、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发放物质补给,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民众也积极参与抗洪斗争,开展生产自救。与旧社会灾荒时的物价飞涨、瘟疫蔓延、流民四散相比,该次水灾景象迥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努力构建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强有力的抗灾、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是边区政府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出发,开创的适合发展经济、满足广大人民利益的一个伟大工程。在边区,合作社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公营到民营、再到公助民办,从消费为主到生产为主的三次转变,并在体制模式、管理方式、依靠力量、服务对象等方面实现了自身的创新,适应并推动了边区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战争年代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边区的移民运动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边区有大量荒地,但劳动力缺乏.为吸引边区外来的难民、贫农以及边区地少人多区域的人民移入垦区从事开荒生产,边区政府开展了移民运动。在1938年以后的五年中,迁入陕甘宁边区内地的移、难民,总数达10多万人。边区政府对于安置移、难民的工作非常重视,自1940年3月到1943年3月先后发布了关于移、难民的决定,实施办法等文告五次,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也颁布了关于要奖励外来移民,实行救济外来的灾民、难民  相似文献   

20.
戎子和是我国经济战线的著名领导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戎子和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晋冀鲁豫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为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