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千古美人崔莺莺只不过是想象世界里的一个虚幻的美人神话,是艺术家充分理想化的产物。红颜薄命、“自古美人遭狼吻”这才是美人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笔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思维的视点上,试图用别样的眼光——即撇开《西厢记》的文学史或美学方面的研究,而仅仅借《西厢记》中的美人(崔莺莺)的故事为由头,来思考一些关于“美人”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2.
崔莺莺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追求幸福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崔莺莺身上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爱情生活的向往,成为千余年来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  相似文献   

3.
前人在对王实甫《西厢记》剧中人物的评价中,对崔莺莺性情灵慧这一方面的表述并不十分充分我们认为作家在描写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时,采用许多细节着力刻画了她聪明机智的一面。崔莺莺的灵慧不仅表现在“闹简”、“赖简”等戏剧冲突中,而是表现在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各个方面。具有此特征的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的产生与当时思想解放这一大前提下的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成功之作,对其的研究之文汗牛充栋。董每勘先生对《西厢记》的研究,“就戏论戏”、内容详实、分析精确,成就较高。但是,其研究之文亦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即对其在《五大名剧论》中对崔莺莺寄简、张君瑞踰墙所作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试图为董先生提出的“矛盾”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其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的和谐统一,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以第三折《长亭送别》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莺莺之美构建了崔张二人爱情的平台,可谓是《西厢记》之"戏引".本文试对王实甫赋予崔莺莺的第一美(形貌美)与第二美(灵魂美)进行逐层分析,以期把握形象实质,挖掘作品精髓.  相似文献   

7.
元稹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其出身并非豪门大族,身份并非相国小姐,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无矫情做作,到了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中,崔莺莺已是相国千金,在与张生的情感历程中,对爱情的表露显得含蓄蕴藉,有许多口不应心的“假意儿”,但一旦爱情遭到变故,她又勇于保护己得的幸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拥有了自己的真爱。  相似文献   

8.
明代曲论家朱权曾在《太和正音谱》中评《西厢记》云:“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甫。”这是赞赏其语言风格之美。如果我们用“花间”比喻《西厢记》所描写的景物之美,以“美人”形容《西厢记》刻画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和红娘的心灵之美,是更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同样的离别,同样的悲痛欲绝,同样的难舍难分。两首离歌却能给人不同的感觉,缘自何由?董解元的《小亭送别》与王实甫的《长亭送别》都描述了崔莺莺和张生之间浓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情。本文将带领你们一起游离于两剧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缠绵柔情。并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时代性因素对学者的创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受到好评.剧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带给观众感情愉悦,享受着剧中人物所带来的美感.本文试图根据美的特征和本质来分析人物带给观众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玫瑰门》通过三个女人的生命轨迹的描写,展示出女人之间既相依为命又互相倾轧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并不是抽象、枯燥的纯理论科学,她无时无刻不在从各个方面闪烁着“美”的光彩。物理学家对真理的探求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和完善美的过程,美是真的最高境界。物理教师应当把物理学中及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美的东西挖掘出来,用美的东西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中西文化的形态和内涵,一是伦理型的,具内向型、和谐、群体意识性征;一是科学型的,具外向型、对立、个体意识性征。故而其审美意识有忧患与乐生、空灵与追寻、和合与悖逆之别,文学之审美表达方式上有表现与再现、写意与写实之分。这使中西文学表现出不同的情采意趣。  相似文献   

15.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见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6.
数学美,是人们共同认知的概念,但是数学美思想,却并非是人们共同认知的思想。运用数学美思想解决中学数学问题,解法新颖。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7.
作家阿来,试图通过桑丹、格拉这一对母子简陋而本真生活的再现,来反讽文明与道德虚伪与浮饰,从而以民间立场来追寻一种人类本真的原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