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鸣 《新闻战线》2012,(2):50-51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有的让人心酸,有的使人兴奋。第一次意味着开始,蕴涵着启迪,宛如一个生动的冒号:记录着过去,指点着今天,昭示着未来。  相似文献   

2.
《兰台内外》2004,(6):6-7
2002年4月25日,珲春市粮食局呈报:珲春市粮油供应公司档案室被盗,文书档案(1976年—1993年)280卷、会计档案(1972年—1993年)635卷,共计915卷档案丢失。  相似文献   

3.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2秒,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这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大地震。新华社为此发表消息说:“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4级,震中裂度为9度左右,在这个地区,有30个公社。350个生产大队,人、畜、房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地震的当天上午8肘许,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了灾情和驻邢台部队开赴灾区救灾的情况。解放军报驻北京军区记者组决定派王奎岩同志和我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报道工作。当时,我从野战部队调到报社,被分配到北京军区记者组还不到20天,年纪也轻(2…  相似文献   

4.
吴治国 《新闻窗》2005,(6):60-60
在丹桂飘香的9月,我们49位地市党报社社长、总编齐聚北京大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了第四期全国地(市)级党报社社长岗位培训班和第五期总编辑岗位培训班学习。通过10天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实地参观,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借鉴了经验,受到了启发,而且还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5.
我在少年时代,就向往新闻工作,并经常给报社写稿,反映一些农村青年和周围同学们的生活情景。写了几次之后,上海的青年报社居然给我寄来了一份通讯员登记表。这件事,使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当通讯员是有任务的,于是与报社的联系增多了。所以,我对朋友们说:“我与新闻结缘是在少年时代。”但真正闯进新闻的大门,真正尝到从事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却是在当上记者之后。 屈指算来,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不愿报流水帐,因  相似文献   

6.
面对暑假实习第一次参与新闻暗访;第一次遭遇采访受阻、记者被打;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要坚守新闻责任、做舆论监督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觉得记者的职责任重道远……当初给我做笔录的任警官问过我一句话:“跟写小说似的,小丫头哪儿来的胆子?”当时我只是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举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档案》杂志怡逢创刊60年,从我个人参加工作起即与《中国档案》(原《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回想起第一次在刊物上看到登载自己文章的情景仍历历在目。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辽宁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报到的第一天,时任副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培养的第一批档案本科生许晶老师在与我谈话时就特别指出,国家档案局主管的《档案工作》是档案界最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刊物,要搞好档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11年7月12日下午,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位于中关村的翠微饭店隆重召开。新华社技术局副局长、新标委秘书长陈明祥、新奥特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郑福双、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研究员徐波博士等相关数十位联盟企事业单位领导与专家、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9.
1979年5月至1983年2月.我有幸被派到西藏日报当记者——驻日喀则记者站站长。我进藏后的第一次采访.是到中尼边境上访问夏尔巴人。从日喀则地区樟木口岸(相当于县)驱车东行不远,便进入了原始森林区。凭窗远望,山峰长着茂密树木,树木上挂着藤萝,涧水淙淙,芳草萋萋,给人一种秀丽、瑰奇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侯璟  毛晓燕 《报刊之友》2008,(12):53-54
很喜欢成龙的那首赈灾歌曲《生死不离》,每每听到,都会忍不住喉咙哽咽。生死不离,是一种大灾面前的血脉相依。“5·12”大地震发生后,回想这近三十多天在直播室里的忙碌,一次次把前方稍显凌乱的稿件准时整理播发、一趟趟把直播信号按点接进演播室、一遍遍录下所有救灾的卫星镜头、把前方无法完成的中央领导的新闻第一时间传遍三秦大地.  相似文献   

11.
很喜欢成龙的那首赈灾歌曲<生死不离>,每每听到,都会忍不住喉咙哽咽.生死不离,是一种大灾面前的血脉相依.  相似文献   

12.
好的知青故事应该让读者看清它的虚幻,而不是对它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向往。如何看待电视剧《知青》中的"激情岁月",把它理解为一种迷幻,还是一种真实,仍然是考验每一个观众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穿越六十多年的时光隧道,新中国人民海军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由"淡蓝"驶向"深蓝",已建设发展成为一支迈向现代化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作为一个曾经在人民海军工作、战斗近30年的转业军官,那解不开的海军"情结",特别是我所经历的两个"第一次",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其情其景宛如昨日。  相似文献   

14.
南屏晚钟落成典礼的那天,正是《江南游报》签样制版的日子。这就是说,从落成典礼结束到拿出新闻稿,其间留给采写者的只有三个多小时。这个浓缩了的间距,使我多少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未雨绸缪。于是在早一天,竟把初稿拿出来了。会议的程序,规模、来宾、时间、地点,全是佛教协会提供的,相当可靠,没有问题。稿子几经斟酌,似乎已无懈可击。唯有那段写得生动,优美的文字还有点“玄”。这段文字描写了晚钟鸣响之际,西  相似文献   

15.
6月26日,坐落在长城脚下的武警部队警种学院送走了一批特殊的学员。他们是解放军报社各大单位分社的社长们。如同校园里已经开始挂果的果树。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分社社长们都有了沉甸甸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2011年7月1日下午,我借因公赴台湾出差的机会,在台湾朋友的陪同下,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樊希安总经理一起,来到台北的马场町纪念公园,这里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马场町刑场,1950年6月10日下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老前辈朱枫烈士就在这里被杀害。朱枫烈士生前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革命出版机构"老三联"的骨干,当年曾经在我父亲沈静芷负责的新知书店工作。1949年11月25日,她奉命自香港赴台湾从事情报联络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杨忠厚 《记者摇篮》2009,(10):19-19
今年6月11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对吴大观先进事迹的集体采访。这恐怕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空前绝后的一次采访了。8天里,采访对象记录下名字的就多达45位,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最长者94岁。一次密集采访这么多人,年纪又都这么大,这样的情形以后不会遇到了。  相似文献   

18.
19.
《兰台内外》2011,(4):62-62
1969—1973年,“棋圣”聂卫平曾下乡到黑龙江省山河农场,在那里度过了4年的知青岁月。是什么样的笑话,让当年的老知青至今还挂在嘴边?他又做了一件什么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呢?  相似文献   

20.
今年2月20日下午,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福元同志专程从苏州来到常熟市档案馆,向家乡档案馆捐赠他任常熟市委书记时与党和国家领导的合影照片。我有幸走近了这位地市级领导,亲身感受到了这位常熟籍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