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误一:虎头蛇尾。在某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上,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长什么样?"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词。反思:教师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否则质疑课题毫无意义,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形同虚设,浪费课堂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学环节.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经允许后才可发言.如教师讲到某一环节或某一个问题时,突然有个学生接教师的"话茬",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被打乱了,那可是"大逆不道"的,是违犯课堂纪律,学生一般也不敢.  相似文献   

3.
一、激趣导入1 .师 :(拿出放大的蟋蟀 )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生 :蟋蟀。师 :这是它的大名 ,小名叫什么 ?生 :蛐蛐。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 ,而且激起平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师 :“蟋蟀”两字怎么写 ,老师忘了 ,谁帮老师一下 ?接下 ,学生说字形 ,老师板书“蟋蟀” ,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教师大智若愚 ,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 ,调动学习积极性 ,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 ,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2 .师 :小家伙虽小 ,但人缘特好 ,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  相似文献   

4.
镜头一 :课堂上 ,老师提出 :“读了这篇课文 ,大家有什么想法?”片刻 ,学生纷纷举手 ,其中一名学生身体前倾 ,伸直了手臂口中直嚷 :“老师 ,我说 ,我说。”老师见其状 ,怒目而视 ,喝道 :“坐好!把手举好。”然后叫了一位坐得规矩的学生回答 ,那位伸直手臂的学生吐了吐舌头 ,收回了手 ,这下连手指都不敢伸直了。镜头二 :某节公开课上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十几位学生举手 ,其中一名坐在教室的西北角。而老师只点了两位中队委回答了一下 ,(事实上 ,中队委的答案很标准 ,教参上就这么写的。)就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去了。以后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曾经以小学教师的身份昕过一节重点高中的数学课,感觉不太舒服。原因在于教师每次提问后举手的学生竞寥寥无几,与平常看惯了小学课堂中学生举手如云的现象迥然不同,这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年级越高学生举手越少”。课后,我纳闷地问了执教教师一个问题:学生不举手,那你如何知道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把握学生的思维进度呢?教师回答了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察言观色”,看学生的表情、看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6.
下班走在路上,不经意地问孩子:“今天语文课上举了几次手?”孩子兴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师问了42个问题,每一次我都举手了。”我愕然。这看起来好似一个笑话,但也反映出语文课堂的“满堂问”弊端: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这些问题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是听任对话在肤浅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睁睁地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7.
蟋蟀俗称“蛐蛐”。它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直翅目昆虫。雄性蟋蟀会鸣叫 ,每当夏末秋初的夜晚就听到它清脆的叫声 ,其鸣叫声是由一对前翅相互磨擦产生的。中师《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2月第 1版 )第一册第 171页的“蟋蟀”的教学内容中 ,是这样解释雄性蟋蟀鸣叫产生的原因 :“前翅高高张开 ,右翅压在左翅上 ,用右翅内面的音锉、磨擦左翅背面发音镜上的坚硬突起 ,就像琴弓在琴弦上磨擦一样 ,引起发音镜振动发声” ,就此问题我对多个雄性蟋蟀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研究 ,发现雄性蟋蟀前翅的左翅背面上也有一条与右翅相对称的音锉 ,并且右翅…  相似文献   

8.
一次上公开课《蟋蟀的住宅》,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对课题质疑”这一环节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宁”“蟋蟀是用什么建造它的住宅的甲”这正是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也是我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教师课前再周到地筹划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譬如,我在教《人桥》(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军快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时,有位叫李金成的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敌人又是怎么过得了河的?”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想过。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同学也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等待老师回答。我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后即说:“刚才李金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家都来猜想一下,敌人可能是怎么过河的?”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敌人可能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针对教学中学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现象而进行的阐述。从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危害(影响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情绪和课堂教学效果,严重时还会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和学生不举手原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良心理因素,教师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举手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精心设计问题,客观评价问题,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我安排了让学生操作的环节:我把5个○、7个□散乱地放在投影仪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把它们重新整理一下,使同学们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一位女生立即举手,我便请她上  相似文献   

12.
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疑,自主释疑,发挥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胆质疑。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一人“独白”,学生自始至终当“听众”,不发问,不插话。课堂提问,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单凭这一方式,造成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史资质疑。我在历史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模式,允许学生举手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各种问题,或者专门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发问。经过鼓励和启发,学生大多能从不同角…  相似文献   

13.
在我见习期间,有一次语言活动时,教师想请孩子来讲故事,这时孩子们都把手高高举起,有的甚至探出身子,希望被教师请到,唯独坐在角落的天天没有举手,茫然地看着这一切。我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问:“别的小朋友都举手,希望被老师请到前面讲故事,你不愿意吗?”天天无所谓地说:“反正老师每次都请那几个小朋友,又不请我,我干吗还举手?”天天的话让我哑口无言,我反思天天为什么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我想这和教师对天天的态度有关。天天本来就调皮,教师经常批评他,还把他安排到最后一排位置。天天认为,教师已把他归为“坏孩子”,“坏孩子”表现再好都…  相似文献   

14.
翟运胜 《山东教育》2004,(16):62-63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8的分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8个苹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8个苹果呢?”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8个苹果,给妈妈4个,我留4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1:“我4个苹果,妈妈4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教师未做任何评价。生2:“母亲节到了,我给妈妈5个苹果,我留3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又问。生2:“妈妈这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他。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8个苹果…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后来“放宽政策”,学生随教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接在教师讲话之后插话(提问或释疑),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笔者认为这种一概而论地斥“插嘴”为异端的做法是欠妥的。记得我讲《囚歌》这首诗,讲到“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一句时,我话没说完,晶晶同学就插嘴说:“什么是活棺材?”我先一愣,这正是我接下去要问的问题,他既然提出来了,我便接过来问:“这正…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案例:美国代表团到中国进行教育交流,中国方面安排了一个物理特级教师上公开课。课前,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双方你问我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按照中国教师的观点,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知识点阐述到位,师生互动融洽。可是,组织者在询问美国专家的意见时,他们不解地说:“既然教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还要上这堂课干嘛?”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课堂上需要的不只是师生间的问答仪式,需要的是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中国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常听到一些教师说:啊!这节课差点把我“挂在黑板上”.“挂在黑板上”是说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某问题时,有时因随机地旁敲侧击、举一反三机智地提问设疑,或有时因某数据的改变,某问题的转  相似文献   

18.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是《燕子》(第八册)一文中描写燕子停歇时美姿的句子。此句主要描写静态的远景。“痕”字更是逼真地写出了远景中电线若有若无的样子。那么,教学时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痕”字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在默读中发现问题 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一小节,然后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什么词跟我们平常的说法不一样?”这时,学生们个个像猎人搜寻猎物一样一字一词地仔细阅读起来。一会儿,不少学生举手表示发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变指责为呵护传统教学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 ,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了阻碍。我曾听过一节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在课上提出了一个口答题 :“谁能说出几个比 4/ 9小的分数”。当学生答出比4 9小的分数有 3 / 9、2 9、1/ 9,教师感到很满意 ,并给予表扬。就在这时 ,一位男孩举手说 :“还有 1/ 10。”教师听后 ,先是一楞 ,然后口气生硬地说 :“这不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请坐下。”这样的镜头 ,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罕见 ,岂不知看似客气的一声“请坐下” ,有可能将孩子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争议就是对“举,还是不举”的讨论。绝大多数老师是喜欢学生举手的。有的甚至把举手人数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要素之一。在课堂上,如若小手如林,教师则喜形于色;如若应者寥寥,则惴惴不安;如若无人举手,则面红耳赤,度日如年。一时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木然,教师则手足无措,大汗淋漓。终于有人打破僵局,如答非所问,则气氛更趋紧张;如若正中教师下怀,则如释重负。为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教师提完问题总喜欢加上一句:“想好了,请马上举手。”或者不断地暗示、“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