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教材,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来比较不同物体动能的大小,其思想就是当物体做功越多时,物体的动能就越大,平时的相关实验或试题中,类似的思想也比较多见。如何让物体获得动能,有很多种方法;用做功多少来体现物体动能的大小,也有很多种方案,但是有些实验或试题中,物体的动能并不等于对外做功的大小,那么,为什么还可以用做功的大小来体现物体动能的大小呢。本文从包括教材实验在内的多种实验设计入手,对物体动能的获得及大小的探究作出相应讨论。  相似文献   

2.
1设计思想现行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通过在斜面上释放小铁球,让小铁球到达水平面推动木块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木块移动距离的远近,从而判断小铁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木块被撞击时,若铁球不是正碰木块,木块容易偏离轨道运动,有时会发生偏转,不能准确地反映铁球动能的大小。为弥补教材所示实验的不足,方便教学演示实验,让学  相似文献   

3.
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中的活动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实验用途该实验可得出物体的动能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个因素共同决定,同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动  相似文献   

4.
沪粤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4节“认识动能和势能”中有“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科书中实验是通过木块被小球推动的距离来间接反映动能的大小,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发现该实验有些不足之处。笔者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优化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中,有一个"子弹打木块"的物理模型.该模型隐含着摩擦力做功与物体间能量转化的关系,通过对这一物理模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深刻的理解,能量的转化及守恒以及木块的位移和子弹与木块的相对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例题一个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度v0射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中,试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该过程木块获得动能及子弹和木块由于摩擦生热转化的内能.  相似文献   

6.
摩擦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如果它是动力,则摩擦力的功既可以使物体的动能增加,同时又能产生热量,这个热量也是摩擦力做功产生的。中学物理中,功是力和位移的乘积,同一物体的位移又和参照系的选择有关,那么决定摩擦力的功的位移如何计算?转变成热的摩擦力的功又如何计算呢?先看下面一个摩擦生热的例子。光滑桌面上放有木块,质量为M(见图1),一子弹质量为m,以水平速度v射入木块。把子弹和木块看作一个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的动能都发生了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系,从子弹进入木块到静止于木块的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的位移…  相似文献   

7.
动能和势能演示实验的改进南漳县巡检中学孔庆福(441531)一、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九年义务教材初中物理第二册,关于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见教科书第2页),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装置难操作,不能直接看出钢球对木块做功多少。2.实验现象对...  相似文献   

8.
1子弹打木块模型1.1构建模型特征:(1)如图1所示,一个运动的物体(子弹)以定的速度v0碰撞(打入)一个静止的物体(木块),碰撞后二者一起以相同的速度u运动——实质为完全非弹性碰撞;(2)整个相互作用过程是系统的动能减小的过程,减小的动能无法得到补偿;(3)整个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的  相似文献   

9.
动能: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只要看该物体是否运动,如运动则具有动能,若未运动则不具有动能。判断物体动能的大小及变化,则要同时考虑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及变化,首先要确定速度或质量这两个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是不变的,然后再根据另一个因素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物体的动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颜色和形状是人的物体视觉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幼儿阶段,颜色和形状在孩子物体视觉中的地位或重要性,随年龄而有所不同——存在着有反复的、曲折而有趣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幼儿教育中有一定的意义。有关的实验研究指出:让幼儿拿一块蓝色的方木块去与一个大小相当的蓝色的木球和一块同样大小的红色的方木块分别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年龄的幼儿其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小班的幼儿(3~4岁),大多数把蓝色的方木块与红色的方木块看成是一样的。这表明,他们的物体视觉着眼于形状,或者说,形状在他们的物体视觉中掩蔽了颜色而占重要的地位。中班的幼儿(4~5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中,教材对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作如下描述: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这样,通过读出弹簧测力计所示的拉力,就可以得到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在实验操作中,凭借手的拉力很难让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同时在一个运动的弹簧测力计上读数误差较大。为此,笔者用重力驱动对该实  相似文献   

12.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节中,设计的实验方案是: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把木块放在毛巾上,用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再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重物,用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把木块放在一块较粗糙的木板上,用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  相似文献   

13.
1.根据V排比较F浮的大小 两物体浸在同种液体中,要比较它们所受的浮力大小,只需比较V排的大小. 例1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浸没在水中.同时松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比较松手时两者所受的浮力大小.  相似文献   

14.
一、填空题1 物体的和越大 ,它具有的动能就 .物体的和被举起的越大 ,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 物体由于发生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其大小由物体的的大小来决定 .3 下列物体分别具有什么能 ?( 1 )压扁的坐垫 ;( 2 )举高的重锤 ;( 3 )在平静湖面上行驶的轮船 ;( 4)飞流直下的瀑布 .4 拉弓射箭 ,拉弓时 ,弓具有能 .放箭时 ,弓的能转化为箭的能 .5 高射炮弹竖直向上发射后 ,在上升过程中 (不计空气阻力 ) ,其动能 ,重力势能,机械能 .图 16 如图 1所示 ,钢球从斜面滚到水平面的过程中 ,能转化为能 .在水平面推动木块运动是利用来做功 .…  相似文献   

15.
子弹射木块能量传递问题初探沈秋发(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九中学,243051)子弹射木块是研究碰撞问题的常用模型,本文试图从木块获得的动能与入射子弹的动能的关系这一角度,阐述木块获得的动能随子弹动能的变化情况,及木块获得动能最大值的条件.图1问题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6.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水平击穿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的木块,木块长恒为l,质量为M,木块对子弹的阻力f恒定不变,子弹穿过木块后木块获得动能为EK,若木块或子弹的质量发生变化,但子弹仍穿过,则()v0s lv2图2v0m M图1变化,但子弹仍穿过,则()A.M不变,m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一定变大.B.M不变,m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可能变大.C.m不变,M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一定变大.D.m不变,M变小,则木块获得的动能可能变大.解析:子弹穿过木块过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设子弹穿过木块后速度为v1,木块获得速度为v2,木块发生的位移为s.对子弹运用动能定理得:-f(s l)=21mv12-12mv20.(1对木块运用动能定理得:fs=12Mv22.(2由(1)(2)两式解得:fl=21Mv20-12Mv12-12Mv22.(3作出子弹、木块v-t图,如图3所示:由v-t图易知:AB图线斜率大小表示子弹加速度大小a1=Mf;OC图线斜率大小表示木块图3vv0v1v2Ot0tCBA加速度大小a2=Mf;ABCO梯形“面积”大小表示木块长度l.当M不变,m变小,则a1变大即AB斜率变大,表示木块长度l的...  相似文献   

17.
1 子弹打木块模型1.1 构建 作用特征:(1)一个运动的物体(子弹)以一定的速度v0碰撞(打入)一个静止的物体(木块),碰撞后二者一起以相同的速度v运动--实质为完全非弹性碰撞. (2)整个相互作用过程是系统的动能减小的过程,减小的动能无法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18.
1.若细绳两端系有物体,细绳刚伸直时物体速度沿绳的方向,则绳绷紧后两物体获得相同的速度.例1 有若干个质量均为m的木块互相靠着沿一直线排列于光滑水平面上,每两个相邻的木块间均用长为l的细绳连接,现用一恒力F沿排列方向拉第一个木块,各个木块依次被牵入运动,求第n  相似文献   

19.
1 将石蜡不浮改为木块不浮 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有些教师常常会提出"如果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水对物体下底表面向上的压力时,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通常用直径2cm左右的蜡烛来做石蜡不浮实验,但是,可见度小,向容器中倒水时蜡烛易晃动实验不易成功.如果改用4cm×4cm×7cm的木块,在木块的下底表面封上石蜡,可以避免以上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个"子弹打木块"的模型,即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以速度v0从左端滑上质量为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上,如图1所示,最后小木块与长木板一同向右运动(相当于子弹未穿出木块的情况)此过程由于小物块m滑上长木板受到向左的摩擦力逐渐减速,长木板受到向右的摩擦力逐渐加速最终达到共同速度,这一模型存在如下四个结论.一、无论动摩擦因数u大小如何,最终速度恒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