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中动结构是处于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之间的一种特殊结构,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传统语言学更多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特点、生成机制和选择限制等方面加以探讨。本文以 WH—移位为理论框架,对英汉中动结构从句法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和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丰富,表现在三大类九小类。三大类为他指、自指和兼指,其中,以他指的情况最为常见。他指包括了七个小类,即补语指向主语、动词、动核结构、受事宾语、工具宾语、伴随宾语和旁及宾语;自指包括一个小类,即补语自身;兼指包括一个小类,指补语既指向主语,也指向前一个动核结构。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表现为多样性、层级性和宾语成分突出性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方式词联系的语义分析有:方式词语义指向施事;方式词语义指向受事;方式词语义指向当事。这三类和方式词语义指向动作的属于语义单指。语义异指的有:方式词语义兼指施事和动作;方式词语义兼指受事和动作;方式词语义兼指施事和受事。针对方式词不同的语义类别都有一定的语义特征及其他句法的条件限制,这样就粗略的对方式词以语义指向为标准进行了重新分类。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的是动·补·宾结构。通过句法分析、变换句式等方法,深入剖析动·补·宾结构中的粘合性补语的语义指向。根据补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进行句法、语义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动·补·宾结构复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5.
尽管汉语"中动结构"这一概念在学界确立不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动结结构作为跨语言普遍存在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宾.各语言中中动结构并没有独特或完全一致(uniform)的句法,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是中动语义(middle semantics).该文从认知的角度,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英汉"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理据并进行对比研究,探寻中动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也能深入了解英、汉语的不同语言属性及其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6.
重动句的语义关系及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尽考察了重动句的语义关系及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细致描写解释了主语、动宾(V1O)、动补(V2P)等相互间的语义关系.并以补语为焦点从补语的性质、充当补语的词类等几方面探索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  相似文献   

7.
英汉状语由大体一致的句法成分来充当,具有类似的句法功能。英语状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汉语状语在句子的位置比较固定。对《葛底斯堡演说》英汉语文本中的状语考察显示英汉状语在语义指向上是类似的,除了能指向动词和形容词外,也能指向做主语和宾语的名词。对比分析也发现为了适合目的语的规范和习惯,译者有必要对原语的状语进行恰如其分的调整,因而,翻译可能导致状语语义指向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一、补语指向动词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只包括带表示时体意义的趋向补语的动结式,这种动结式的配价继承动词的配价,不受补语影响。二、以往归为补语指向动词的动结式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类,其补语的语义指向往往不是单一的,这是影响其配价的决定因素。补语多指向的情况分为两类:补语不表示时体意义的,其多指向是由于隐含的语义关系导致的,这是动结式表达的事件被概念化为与一般使成或者非使成事件相近的事件类型的根本动力;补语表示时体意义的动结式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补语的语义指向由指向动结式动词的论元转而指向动词,因为处于过渡阶段,所以出现补语多语义指向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英语和汉语的中动句在结构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在前人对英汉中动句的比较基础上,在结构和语义上对其主语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进而找出英汉主语的不同之处,有效地应用到中动句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英汉化关于“谦虚”的语用策略有很大差异。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试基本上不能接受汉语“自贬”和“推让”的谦虚策略,汉语受试会根据相对权势和社交距离的变化实施不同的谦虚语用策略;英语受试并不能根据场合实施这种中国式的谦虚语用策略,以汉语为母语的受试也没有完全接受传统中国式的谦虚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句法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层次和句法结构关系都不同产生的岐义、句法结构关系相同而层次不同产生的岐义、层次相同而句法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词类不同产生的岐义、词和短语同形产生的歧义;语义歧义产生的原因有:语义指向的多向性产生的岐义、某些词语义特征不同产生的岐义、两种语义格交叉产生的歧义、修饰关系或修饰范围不确定产生的岐义。  相似文献   

13.
重叠词是同形重复或叠合产生的词,是英汉语共有的语言现象。从英汉语重叠词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英语中的重叠词数量远远少于汉语;英语重叠词构造方式较少,汉语重叠词构造方式多种多样;英语重叠词在使用上具有口语和俚语特色,汉语重叠词既适用于口语又适用于书面语,并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英汉重叠词的语用功能丰富多彩,但英语重叠词多表示贬义,而汉语重叠词则具有多种语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均有丰富的委婉语,在具有类似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两者又具有明显的相异表现,这尤其反映在英汉"死亡"委婉话中。本文以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的文化图式理论为视点来阐释文化差异在英汉"死亡"委婉语中的体现,以便加深对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汉英插入语的结构形式、汉英插入语的语篇意义和汉英插入语的语用意义三方面,对汉英插入语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汉英插入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经过对古代汉语某些状语的语义指向进行探讨,发现某些名词状语的语义可以指向主语和宾语,“皆”类副词状语的语义可以指向主语、宾语、兼语、补语和其它状语,“不”类副词状语的语义可以指向状语和补语;从而发现古代汉语的状语不只限于修饰、限制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它还与主语、宾语、补语及其状语等发生语法意义关系,而且它的意义也不全是向心的,说明向心结构和传统状语理论的局限性,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外形特征类量词非常丰富,笔者力图从一些用例范围比较宽泛的词例出发,探求它们的语义特征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量词使用灵活性的原因,丰富的外形特征类量词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它们的发展趋势也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中古英雄史诗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蒙古族中古时期.部族间的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的不断深化、蒙汉文化交流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渗透以及萨满教的延续和佛教的传播等社会文化原因所致,其时的英雄史诗具有与远古英雄史诗明显不同的时代特色。诸如,主题中渗透着封建等级制的特征和萨满教与佛教的斗争;原有人物形象分化成汗和臣属两个等级之外,还增加了许多新形象;使用魔法和妖术布阵等母题的引入使其情节结构变得十分丰富和复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中西两种文化氛围下爱情诗的差异,探求两种文化观对爱情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中西古典爱情诗中的文化异质:诸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情趣、性爱观等。从文化与爱情诗创作的作用与反作用中把握两种诗歌所展现的不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