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教育背景 现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枯燥的铁律:读—讲—译—背。学生苦不堪言。教者振振有辞.据说,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说的,那还有错?这可是古人几千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这可是正宗的语文课自主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按要求做,那便是懒。那便是不用功。看看古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那叫一个刻苦!现在的孩子,像什么话,不读,不背,不记。不写.整个一个被动学习的活见证。  相似文献   

2.
所谓"读书得间",说的是古人在读书的时候,能从书的字里行间找到新意,读有所得,写成文章。这是古人读书、作文的经验之谈。 大家知道,写文章是要有新  相似文献   

3.
读图时代     
古人有读画一词,即所谓画中有诗,诗是不能看出来而只能读出来的,故称读画。但今人的读图与古人的读画不同。读图说的不是画,而是书。书是文字的,书中的图叫插图;可是如今书籍插图日多,甚至反客为主,读书就变成读图了。时下,读图是新鲜事,是一种时尚。故而说,今天的读者正在进入读图的时代。1995年冬,我在台北买了一套小书,叫做《发现之旅》,图画多文字少,印得精美好看。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出版者的话”,那里面说道,出版这种书为的是“满足影像时代人们在视觉上的需求”。自台北回来后,我即对好友肖关鸿说:“影像时代就是大众文化时代。看图…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大量作品对于提高实际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正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只有在心中积  相似文献   

5.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听了几堂课改年级的阅读展示课,教师们确实抓住了“读”这条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书声琅琅。可是,细细思考,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整堂课“一读到底”,读的多,想的少,这可能与片面理解“以读为本”有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老师就认为不充分地读,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不读书就不是语文课。笔者认为一味强调“读”,并挤占了“写”的时间,不是好的语文课。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做到读写结合。其实,“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之精华。早在西汉时,著名的词赋学家杨雄…  相似文献   

7.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谁都明白:要读很多书,要旅行很多地方。然而,我在十多年前却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别一种感受:读一本书,行万里路。读明白一本书,居然需要行万里路?是的。这是我的一个阅读经历,也是我的做学问的经历。我说的这一本书,就是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杰姆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无一不重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书法,读帖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古人说,学字“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业始入神”。这是经验之谈。可是,很多学生对临写比较重视,对读帖却不以为然,甚至不明白何为读帖,怎样读帖。何为读帖?“读帖”实际上是看帖,是在用眼睛“读”的同时,开动脑筋对帖上的字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其艺术特点和规律。通过反复品赏,静观默察,使自己不但领略所临碑帖的笔意体势,而且烂熟于心,储备于脑中,并能令其在想象中复活跃动或映现眼前,这样,临写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落笔得法。怎样读帖?可从揣摩用笔、分析结构、玩味章  相似文献   

10.
引言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雨果说:"To learn to read is to light a fire;every syllable that is spelled out is a spark.学会阅读就是点燃篝火—每个拼出的音节都是火花。"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疯狂英语"的发起人李阳说:看百遍不如读十遍,读十遍不如说一遍。可见,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对高三的学生来说,朗读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高,而且  相似文献   

11.
他从小便生长在我的光环里,说不清是悲是喜,就那样悄无声息地行走,听着我轰隆隆碾过的得意的车轮。我读大学的时候,他才刚刚小学毕业。没有考入重点中学,有人见了他便嬉笑说:“你姐姐当初读的可是最好的初中,你念的这所。她看都看不上眼呢。”他也不争辩,白人家一眼,便用力地甩—下书包,嗖—下跨上车走人。  相似文献   

12.
重视朗读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洪镇涛老师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  相似文献   

13.
学而有何乐     
《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初巾生应当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并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古人也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少,就是记得的东西少。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可见,我们应该重视背诵教学了。可是,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不少,不可能把太多的精力投放到读背语文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读,要有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话,"朗读和默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里用了两个"最"字强调多读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文有三多,第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读书有遗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法,抓住这一方法,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相似文献   

17.
古人一向重视读对于写的促进作用,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历来都被奉为学写文章的明训。清代散文家姚鼐说的更明白:"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①从这里不但可以看出古人  相似文献   

18.
老马不识途     
老马的孙子小马整天吵着闹着要去城里看看,长长见识。今天,老马终于答应了,他拿出了自己年轻时进城用的地图对小马说:“孩子,你瞧这可是我当年进城时用的地图,古人说老马识途,跟着爷爷走保准没错。”小马  相似文献   

19.
秦关 《教育现代化》2006,(10):37-37
老师是干吗的?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得不错,这是老祖宗们对老师基本功能的定义。可是现如今,啥都发展了,老师你只传道授业解惑肯定是不行了。  相似文献   

20.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一首凝练的诗,其实就是一幅精致的画。现在,老师特别想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画面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