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琳琳  徐丹 《英语广场》2023,(21):75-7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享有“加拿大文学女皇”的称号。她的长篇小说《羚羊与秧鸡》利用对未来夸张的想象,警示人们必须合理利用技术,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本文结合生态主义,从恶托邦的角度对《羚羊与秧鸡》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探究自然生态恶托邦和精神生态恶托邦的构建及造成恶托邦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最早创造性地发现了"异托邦"空间,并创立了"异质空间"理论,将其不断深化,他认为,与"乌托邦"一样,"异托邦"的异质文化空间可能是想象的真实场所亦或是非场所,可能是真实的亦或是是被想象和体验到的,因为空间本身就是"被观看的,被想象的和被直接体验的"①。王德威教授在《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一稿中认为:科幻文学属于"异托邦",对刘慈欣的《三体》赞赏有加,他把这个1900万年之后宇宙毁灭的故事总结为"是用一个未来完成式的说法来投射已经发生的事情。"②《三体》这部科幻小说在异托邦的叙事空间中,还加入了乌托邦、恶托邦的质素,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作者刘慈欣对传统幻想小说的一种超越,即用异托邦的空间叙事手法处理人和宇宙的关系,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善恶、进化等传统想象,不仅提供了多种可能存在的空间,而且在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研究现实等方面提出了方案。  相似文献   

3.
"异托邦"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参照"乌托邦"自创的一个哲学概念.从创立这术语之始,就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福柯关于空间的思考是由中国百科全书上关于动物的分类引发的.在涉及中国丈化的问题上,福柯至少表达了两层含义:这种文化让西方人不安的混乱性质,即异托邦性质;中国文化又是乌托邦的巨大源泉.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和谐,不是混乱,不存在福柯在<词与物>中所谈及的典型的异托邦属性,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是被想象出来的一个具有乌托邦属性的世界.将异托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一番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异托邦的含义,进而澄清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在21世纪最初的短短十多年时间里,英美国家出版了大量预示各种灾难的青少年小说,呈现出版和消费两旺的井喷势头。恶托邦书写传达着作家的社会拯救诉求,而青少年读者对这类作品的接受则反应了他们的社会认知诉求,近年来英美青少年恶托邦文学的井喷现象是作家和读者双方诉求交相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英国文坛大师多丽丝·莱辛后期创作了一系列带有幻想性质的预言小说,绘制了一个个被严重污染、充满邪恶而又濒临灭绝的"恶托邦"世界。然而作品中在对"恶"进行描绘的同时又展现了充满希望的美好新世界。这种破碎的世界与新世界共存,民不聊生的"恶托邦"与美好幻象的乌托邦同在的生存悖论恰好地体现了作家预言小说的主旨和作者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城市空间的政治性表现、空间统治的权力来源以及如何维护空间秩序的稳定等三个方面对《北京折叠》的科幻空间进行研究。原本与空间相互独立的、具有平等性的时间沦为空间统治的工具。类似异托邦的折叠城市通过断裂时间,达到空间并置的效果,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历史进程的空间隐喻,并造成了主体对生存家园归属感的缺失。折叠北京是统一了乌托邦与恶托邦特征的异托邦存在。郝景芳以其独特的"温情主义"创作,对恶托邦的批判没有走向血腥暴力,而是留下了温存的乌托邦想象背影。  相似文献   

7.
"异托邦"是米歇尔·福柯以"乌托邦"作为镜像所构设的一种他性化空间,实质在于为空间复魅,将空间重新纳入哲学的论域内。从他对异托邦内涵及其功能属性的阐释来看,异托邦绘制具备离散与自反效用的多维拓扑空间。另类空间的解构策略挪用于文学的辖域内将对传统小说叙事程式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一、祛除空间容器说,重视空间元素意义的再生产,特定空间场域自身会缔造与滋生新的文本意蕴;二、挣脱线性时间的因果逻辑,取道时间的共时化或空间化,增强叙事文本的开放性与叙事程式的异质化。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文学是体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一般而言主要是指乌托邦小说。反乌托邦文学以独特的虚构笔法描绘一个理想社会,通过放大、夸张现代社会中的制度、文明弊病,达到讽刺、批判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美丽新世界》中所采取的文化管控手段对于书中描绘的"新世界"所造成的文化断层方面的影响,并在现实生活中引以为鉴,避免"恶托邦"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韩松的《地铁》可以看作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也可以作为五个短篇的合集.就整体来看,五个短篇均以地铁无止境的前行隐喻人类的终极结局,以疏离的片段组合成主题以混沌方式存在的“准长篇”.该文将异托邦理论引入科幻作品批评,从分析韩松《地铁》的异托邦特征入手,探究“地铁异托邦”的现代隐喻和生成、走向,发现其中存在的“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模式,发掘这一模式遮蔽和凸显的中国“痼疾”与西方科技之间联姻诞生的精神危机,试图发现韩松创作中可能存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教育的灵气和神韵,为"独秀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孕育"独秀作家群"的文学教育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是多方面的: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为"独秀作家群"成长的摇篮;文学院经典教育所形成的扎实丰富的文学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学院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文学教育传统影响"独秀作家群"的整体素质和品质;大学教育使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形成"独秀作家群"创作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土意识的核心是民族化意识,它的心理根源可以追溯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它是一种思维定势。作家有,读也有。把本土意识导入外国学研究能够扩大外国学欣赏的视野。本土意识,究其本质,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在研究过程中,本土意识从无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宏观把握,引向化包容和化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马来亚历史上的"反黄运动时期",大多数通俗小说往往被视为黄色文学.但相关论述往往因为史料匮乏等原因语焉不详.实际上,在这种语焉不详叙述的背后存在着简而化之的偏执和叙述的暴力.更进一步,在被打压和遮蔽的文本背后,隐藏了本土文学其他可能路向的契机和重读的必要性.这些通俗小说中蕴含了独特而广泛的本土传递.  相似文献   

13.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之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观、传统性、民族性、本土性、经济性5个方面对21世纪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作出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九章》是我国旅游文化史上最早的纪行抒情组诗,具有旅游文学纪行诗的文学形象性、纪行性真实、述志抒情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风沙雁是新加坡一位成绩瞩目的华文作家,他的作品充盈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本国文化日渐衰弱原因的思索。文章从内容的多样性、自我直观的抒情方式、富有南洋风情的中华神韵语言等方面对《风沙雁文集》进行解读,探求作家在文学本土性与故土性的融合中追寻自我的"爝火",探寻风沙雁散文在新加坡文学中的独特价值,认识文学发展的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引入"民国史视角",可在"具体的国家历史情态"中探寻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及其丰富内涵。现代行旅散文是现代作家在民国这一特定时空中的感知经验与游历体悟的文本呈现。从民国史的视角观照现代行旅散文的创作,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入口,还原现代行旅散文创作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8.
《白狗秋千架》是刚进入文坛不久的莫言的标志性小说之一,它不经意中表现了莫言小说甚至世界文学的四大经典主题:离乡/还乡、宿命/抗争、桃源/荒原、爱情/婚姻;同时巧妙运用了人物之间对话的复调、人物内心对话的复调、文本之间对话的复调、叙事视角的复调,从而使该小说的内涵十分丰富,得到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极力揄扬。  相似文献   

19.
《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部笔记文集,是研究宋代历史或文学的重要史料笔记,而其文学价值也自不待言。文集内容丰富,而集中的记游文短小精悍,美趣、深情、至理兼备。  相似文献   

20.
屈原《九章》是我国旅游文化史上最早的纪行抒情组诗。《九章》描写众多文学形象,创造意境,记叙屈原遭馋被逐的事件、时间、行程、地域环境,抒发不幸遭际的特有情思,具有旅游文学纪行真实性的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