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在口语交际中一些话往往含有言外之意,理解言外之意也就成为口语交际考查的一个重点,它可以考查学生的提炼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  相似文献   

2.
“言外之意”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本文就“言外之意”的构成方式;基本功能;言外之意与民族传统思维、文化心理的渊源关系及内涵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记人的文章,其中人物的语言丰富多采,尤其是一些蕴含“言外之意”的语句,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理解,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而这些地方又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门径”。我在教学时及时抓住良机,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评议,正确领悟“言外之意”,收效颇丰。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4.
“言外之意”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具体来说,哲学上对“言”与“意”间“不尽之尽”关系的探讨,文化中的委婉心理、意象思维及“言外之意”所激发的想象美,都体现了其存在的必然性。而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离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及相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言外之意”便成为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5.
言外之意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创作原则,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一、言外之意是构成文艺语体和外交语体的必要美质.张弓先生说过:“各类语体根据各自的特点,对汉语各因素、汉语修辞手法有不同的要求,各因素各手法在各类语体中有不同的适应性(发挥一定作用)和局限性(不能运用,不能发挥作用).”言外之意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是受特定语体制约的.语体分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由于口头语体有广泛性、多变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加之可以借助手势、表情等辅助手段帮助表达,所以人们在面对面的交谈中,遇到不便直说的情况,往往要用言外之意进行暗示.言外之意大量运用于口头语体中.在书面语体中,言外之意的运用情况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言外之意不适应于科技语体,因为科技语体的“辞面”“和“辞里”是密合的.可以照辞直解.而在文艺语体(包括文艺性的政论文,如杂文等)和外交语体中,言外之意是大量运用的.1、言外之意是文艺语体必不可少的机体营养.  相似文献   

6.
《甄嬛传》这部电视剧由于台词经典,情节扣人心弦等原因,不仅在国内大获成功,在海外也名声鹊起,刮起了一阵“甄嬛风”,出现了大量“甄嬛体”语言.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甄嬛传》中台词话语的言外之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简要介绍言外之意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最后,总结言外之意的功能,希望对读者阅读文学名著、进行日常交流时,准确把握话语的言外之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言外之意”与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外之意”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溢于言外的意义。含有“言外之意”的语言形式,无论是语句的转义形式还是由语句内在逻辑关系造成的语言形式,其形式和语义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离异,无法照辞直解,它的含义显现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换言之,“言外之意”乃是语言表层形式和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较之于可以照辞直解的语言形式的意义——表层语义,它的突出特点是:对语境具有更大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歌创作特点和审美取向构成了汉语古代诗歌独特的魅力。汉语古诗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文人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个特点,构成了汉语古诗英译时的难点。笔者研究发现多数译本没有把汉语古诗的“言外之意”诠释出来,个中原因诸多,然最大原因,是没有做到翻译的“前景化”。本文从分析汉古诗歌的创作特点出发,提出汉语古诗歌翻译要“前景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于什么是言外之意,中国的前人们作了许多论述。刘勰把言外之意归结到一个“隐”字上。他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而对于言外之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刘熙载的论述最有代表性。他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刘熙载,《艺概》)。总而言之,所谓言外之意,是指以少量的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或者以表示某种意义的语言形式去曲折地表示另一种意义的方法。英语语言中也有这种现象,说话者为了表示礼貌,避免难为情,而采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言外之意。归纳起…  相似文献   

10.
语文考纲在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话时表达意思需要直白晓畅、准确清晰。但在书面语表达中,有时因为内容或表达的特殊需要,作者有意不直接说明己意,而采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有人称之为“飞白”或“空白”艺术。这种“言外之意”的“飞白”语句,有时不但呈现出文学语言的独特意蕴,而且表达出特别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材的空白点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空白点”,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深化主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往往重视“读”、“写”、忽视“听”、“说”。在听的方面,有的同学听条理清楚的话还可以,碰到条理不那么清楚的话,就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还有的同学具有听浅显话的能力,碰到内容比较含蓄或比较深奥的话,就琢磨不透其中的言外之意。在说的方面,有...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交际中,这种言在此意在彼的情况很多,语句实际传达的信息和语句本身的意义(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不能画等号,即句子常常存在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见《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4.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里所指的“语感”,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作用,读出文章字面背后的意思,领悟寓藏于文字之中而放逸于文字之外的风骨神韵,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欣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欣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重要的一部分。对这些“字面背后”或“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需要靠“敏锐”的语感去解决。例如,茅盾的《风景谈》,文章题为谈风景,实则谈人,写人,颂人。为了使文章能  相似文献   

15.
陈丽梅 《文教资料》2013,(24):26-28
“包孕式”言外之意是较典型常见的言外之意类型之一.其形成是表达者适应具体题旨情景,运用隐喻或转喻思维,以同一语言形式传达两个意思、两件事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寄托于辞面.其理解过程,是接受者较大程度地实现与表达者表达时语境互享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辞面与辞里的通道,并结合具体语境,获得“言外之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训练目标1.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2.掌握句子的特定含义。3掌握句子的深层含义。4.领悟句子的表达作用。5.把握句子的再表达。二、例席解析例1.选出没有言外之意的一项:()A他说:“妈妈说,我的(印)任务是看妹妹。妈妈回来我就下班了。”B.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闭了再说吧!”C.厂长朗声大笑:“你睡着睡不着我不管,反正今天我可以睡个好觉了。”D.老孙头神色慌张,却又笑着说:“我这真是个玻马,性子又烈。”“题干”中的关键点是“不含言外之意”,这是解题的突破口。所谓‘环含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会话交谈常因违反“交际准则”而产生多于字面意义的言外之意,亦即“会话含义”。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的间接性”。而语境因素在推导、理解和确定这些间接表达的会话含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外语教学旨在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当不能忽视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的各种变异功能及其交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卓君 《考试周刊》2011,(88):51-51
本文通过文本“闲笔”“留白”处的研究,让学生能自主地在“闲笔”处流连,欣赏言外之意的独特风景;在“留白”徜徉,领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境界。  相似文献   

19.
周远喜  李正蓉 《初中生》2007,(25):26-29
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在口语交际中一些话往往含有言外之意,理解言外之意也就成为口语交际考查的一个重点,它可以考查学生的提炼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  相似文献   

20.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品味词语、赏析词语,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机勃勃的细胞”。词语教学也唯有渗透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中,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