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汪曾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因风格独特、清新自然而享誉文坛。其中,《大淖记事》主要描写大淖地区底层人物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喜怒哀乐,处处彰显他们在卑微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人性的高贵和纯净。这正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者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也使《大淖记事》在汪曾祺的创作过程和当代小说中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疾病是一个令人恐惧却又使人痴迷的文学母题。中国当代小说站在一个全新的、立体的、多维的视点,通过癌症、瘟疫和艾滋病三种意象展示摇曳多姿的疾病景观,在彰显个体生命价值和建构健全社会的双重维度上省思疾病(死亡)本性,挖掘其背后所潜藏的深厚的审美意蕴、人性内涵和文化精神。中国当代小说应重视反思疾病、灾难之后,如何抚慰个体生命的疼痛、修复民族血管的创伤等重要精神命题。  相似文献   

3.
哈代的小说在心理描写,尤其在女性的心理描写方面是出色的.哈代能够“深刻地洞察人性的秘密深处.他的主人公们是具有复杂的内部生活的人,哈代极端了解他们的精神活动,并把这种内部生活展开在我们面前.”哈代对苔丝的心理描写就是极其出色的.他深刻地洞察并揭示了苔丝“复杂的内部生活”,真实而令人信服地描写了苔丝  相似文献   

4.
虽然近代自由思想产生于西方文化,但是它要想在中国文化中成长,必须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当《新民丛报》学人传播西方自由思想时,形成了对中国文化中有无自由精神的复杂认识。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还有一些人有时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有时又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本身对自由精神的认识标准不一样。一些《新民丛报》学人为了使自由在中国扎根,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特别是儒家学说中有与近代自由主义相通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5.
小说性爱描写的普遍性,归根结底,来自普遍人性的需要。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体生命意识自觉的社会进步,也是性文化商业化的消极后果。作家艺术人格的“升华”,是使性爱描写“富有社会价值”和“可供欣赏”的关键。 依其显示的文明内涵,小说性爱描写可划分为原始文化层面、男性文化层面、个性文化层面和现代哲理文化层面,其中每一文化层面都包含着对前一层面的批判和扬弃。当代小说性爱描写的泛滥作为一种世纪末病态,向人的生存和人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一、当代小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代小说文化在文化形式和内涵上都有着强劲的现代化张力,尤其是小说内蕴文化,力图摆脱传统文化的压抑和束缚,通过建设当代小说文化新精神,来创造一种新的当代小说文化.当代小说文化的反传统张力,表现在:其一,摆脱传统文化对人的否定,极力推崇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个人奋斗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的边缘地带孤独行走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深刻表现了原始神性被消解后的文明之痛和自然生命解体后的人性之忧.他们召唤着自然人性与巫术仪式的回归,让在理性中迷失自我的现代人恢复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重建人与自然谐和的精神乐园,实现重造国家民族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文坛几乎所有作家都知晓弗洛伊德,也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鲁迅的一些小说,以及<野草>的若干篇章,都于潜意识领域,深入发掘人物超常态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特性,使其作品在透视人物灵魂方面具有了非凡的深度和广度.创造社作家的一些作品,通过对性的大胆和深入的描写,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给禁锢人性、扼杀人性的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文学研究会作家周作人、杨振生、王以仁、汪敬熙等人的作品,运用弗氏的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理论,揭示出人物深层次意识中真实存在的心理病变、性苦闷、性压抑和性变态,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性的本真状态以及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9.
傅军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70-171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奥弗德在《白脸》里描写了美国种族主义社会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探测同时代作家未曾触及的阴暗角落,揭示了种族歧视文化如何使黑人变成精神"奴隶"的主体性生产过程。该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顺应了自我暴露和自我悲哀的城市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强化了性恶书写的色彩。从津巴多的人性观来看,奥弗德在这部小说里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交织描写凸显了美国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杂种族形势和黑人社区的内在问题,展示了系统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情境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和个体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奥弗德关于人性之恶的描写和主题阐释极大地提升了美国黑人城市自然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其主题寓意与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品相比,的确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铁凝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最引人深思的是关于人性探索的主题,她冷峻地剖析自我,探求生命本质,开启了女性自我批判、自我审视的时代。通过女性自身心灵世界的探密,批判女性自身弱点,对女性在现实中的地位和文化角色保持清醒的认识,深刻透视女性文化。审视人性弱点,揭橥灵魂丑恶;诠释两性世界,烛照现实命运;挖掘人性沉沦,警觉物化危机。  相似文献   

12.
中日文化体系的特征、伦理价值的取向和自然观念的认知等方面各有特点:中国文化的稳定性、封闭性与日本文化的流动性、实用性;中国“孝道至上”与日本“忠德优先”;中国的“天人合一”与日本的人、神、自然一体化。中日两国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只有理解异文化中的“异”,己文化中的“已”,才有利于我们对日本语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受活》在展示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模糊映像的同时,也以荒诞手法展示了当下语境中乌托邦梦想的破灭,表现出作者对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所抱有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家园的寻找和对“回家”的留恋,其中既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回归,同时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借助小说文本,作者力图唤起人们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与同情,激发起人们对素朴生活的眷恋和缅怀,在作者看来,诅咒或逃离现实都毫无意义,唯一可行的途径是在对现实的既认同又超越的张力中,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情怀,不论与现实融入还是背离,都始终不忘人性的本真,始终保持前行的激情、抗争的能力和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情欲描写置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演进的链条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围绕着内容上情与欲的处理、形式上雅与俗的转化,其衍演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唐,基本反映了人的生物生理本能,情与欲大体和谐,情欲描写由俗到雅;宋元至明末,情与欲分裂,欲的张扬,情的屏弃,情欲描写由雅到俗;清初至近代,情与欲分裂,欲的压抑,理的强调,情欲描写由俗到雅。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民族的文化性格.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批判与反思,是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作家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观照社会人生,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6.
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阐述,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欲望叙事文本对人性的揭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亲身经历了从传统农耕文明向以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文明转型的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他把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以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焦虑都融入作品当中。其文学作品是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道德嬗变的写真。其小说中对传统世俗道德风景画的热情礼赞、对封建血缘道德关系崩溃与新型业缘道德关系形成的现实描绘、以及对道德拯救旗帜的宗教境界的神往等,无不艺术地勾勒出当代中国人从乡村生活向都市生活转换过程中复杂而痛苦的道德嬗变历程,形象地昭示着真善美作为人生终极价值目标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感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是古代中日学中同样常见的主题,区别在于:中国诗人的忧思更多地与现实政治、人生境遇相连;日本诗人的忧伤则更多源自于自然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自然风俗物的感怀与生死忧思的萌发交汇、融合亦是中日学共有的艺术思维方式,所不同是;中国诗人凸现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以之与生命的短暂、脆弱构成反衬;日本诗歌则关注自然的变易、飘零、毁灭,在物我命运同一体验中追求主体生命意志的高扬。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精神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认同危机与文化认同焦虑的一种复杂呈现方式,即战后台湾知识者精神私史的一种文学叙事。台湾现代派小说所揭示和隐喻的精神困境,既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也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化生态中的文化与价值认同危机。对于现代派小说作者群而言,无论是某种极端化的文体修行,或者是认同文化中国的乡愁叙事,抑或是孤独隐遁的自言自语,以及浪迹天涯的精神漫游和离散书写等都是经由艰辛漫长的艺术追寻来实现精神突围和建构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