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能够引起人的视觉效应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很小,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波长范围是400~700nm.物体发出(或者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可见光进入人眼后,  相似文献   

2.
趣谈"天色"     
蓝天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小的空气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分子等,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对比关系是: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即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称为分子散射.如无云的晴空,特别是雨过天晴,天空呈青蓝(蔚蓝)色,就是因为太阳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  相似文献   

3.
<正>“光”是一种电磁波,而我们眼睛所能看见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可见光只是电磁波的一小部分,多数的电磁波无法被肉眼看到,但可以通过仪器侦测、记录和分析。人类的“视线范围”大幅扩展每一种电磁波都有独特的波长,这是区别电磁波的依据,就像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天文学家接收并分析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天文上称为“多波段观测”。  相似文献   

4.
毛边纸:用竹纤维制成的淡黄色纸。旧日一般木刻书籍多用这种纸印刷。(见第一册《同志的信任》)红外光:是一种波长比可见光线(如太阳光、灯光、月光等)长的电磁波。它不能引起视觉,有显著的热效应。可用来焙制食品,烘干油漆和进行医疗等。因为它穿透云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所以军事上可用来探测目标和通讯等。紫外光:是一种波长比可见光线短的电磁波。它  相似文献   

5.
文字符号的统治开始被图像符号“僭越”,出版文化从一统的文字阅读转向部分视觉图像的阅读。那么,这种转向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堕落?如何认识和面对这一趋势?本文将对“视觉文化”转向发生的原因,阅读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以及视觉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华字典》(1992年重排本)中对光的定义是“照耀在物体上能使视觉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由这一“视觉”限制,只有可见光才能称之为“光”,“不可见光”的称呼似乎就不确切,应叫“红外线”、“紫外线”等等,或者叫“红外辐射”或“紫外辐射”等等。 但是在《辞海》中关于光还有下列补充:“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来察见发射这种光线的物体,所以在光学上,光也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如此一说,叫“不可见光”也不错。 小学自然课关于光的内容属于光学的初浅知识,因而应以《辞海》中的补充说明和定义为依据,而不能像语文学字词那样简单定义,即光“一般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也就是说在《新华字典》的定义中加上“一般”科学性就强多了。由此看出,自然教师对科学名词和术语的理解和定义应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具有重要意义.至少有7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由视觉系统接收、处理和感知的.视觉系统实施各种功能,使我们能够分辨万物,感知它们的大小、亮暗、形状、颜色、动静、远近.视觉系统所感受的能量形式是电磁波.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所能感受的只是电磁波中波长为380~760nm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电磁波通常称为可见光.但其他一些动物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昆虫能感受紫外光.光源或在各种物体的表面的反射光进入我们的视觉器官——眼睛,由眼的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中光能首先转化为电信号,这种信号经视网膜神经元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编码、处理,由视神经传向中枢作进一步分析,最后形成视知觉.  相似文献   

8.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有红、有黄、有白?自然界中物质为什么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呢?这还得从电磁波谱说起. 我们都知道,将电磁波按其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起来就形成了电磁波谱.能引起我们视觉的只有其中很小的一个范围的电磁波,我们称其为可见光(波长在0.38~0.78μm).不同波长的光在我们视网膜上能产生不同的效应,正是这些效应给我们以颜色的感觉.那么颜色与可见光的波长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一、光谱成分与植物的关系 光是一种电磁波,主要波长范围是200~400nm,其中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90~770nm之间,只有可见光才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并转化为化学能.波长小于390nm的是紫外线,波长大于770nm的是红外线.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分为三个波段:紫外线A,波长为320~390nm;紫外线B,波长为280~320nm;紫外线C,波长为220~280nm,其中紫外线C和绝大部分紫外线B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O3)吸收.当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变薄时,就会让大量的紫外线穿过大气层,辐射到地球表面,对生物圈内的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如果利用紫外线照射植物种子或幼苗,就能诱发基因突变,培育出植物新品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电磁场和电磁波”是电磁学部分的最后一章,“电磁振荡”本部分在大纲中属于次要章节,俗称“擦边”内容。在教学中如果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电磁振荡”一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1物理思想———能量守恒贯穿始终课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B.电磁波从真空传入水中时,波长将变长C.雷达是利用自身发射的电磁波来对目标进行定位的D.医院中用于检查病情的“B超”,利用了电磁波的反射原理2.日光灯电路主要由镇流器、启动器和灯管组成,在日光灯正常工作过程中A.灯管正常发光后,启动器两个触片是连接的B.灯管正常发光后,启动器起降压作用C.日光灯刚发光时,镇流器提供瞬时高压D.灯管正常发光后,镇流器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3.如图所示几种电路是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基本电路。从ab端输入低频和高频混合…  相似文献   

12.
温度,决定了恒星的颜色 要想了解遥远星体的颜色,首先要懂得身边颜色的来历.太阳光实际的波长范围非常宽,但是人眼只能处理太阳辐射峰值附近的波长在400~700纳米之间的电磁辐射.这一段电磁波便被称作可见光.人眼按照波长从长到短依次处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几种颜色.物体在这个波段的能量分布决定了我们所察觉的颜色特征.  相似文献   

13.
趣谈"天色"     
蓝天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小的空气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分子等,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对比关系是: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即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称为分子散射.如无云的晴空,特别是雨过天晴,天空呈青蓝(蔚蓝)色,就是因为太阳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生物》“呼吸作用”一节是关于细胞代谢的重要内容.这部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由于难度较大,教师一般采用讲解的方法。但是,许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兴趣不大。这里笔者采取了与科学史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步骤是:首先以研究呼吸作用的科学故事为“锚”.提供给学生阅读。在这个阅读材料中,根据人类对呼吸作用的认识过程,先介绍无氧呼吸的研究,后介绍有氧呼吸的研究(这种叙述与教科书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一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的热力状况”中,关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这样两段话“: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在太阳辐射中,红外线的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如果把教材中的上面两段文字联系起来理解,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红外线的能量又占到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那么,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  相似文献   

16.
“黑箱”是指内部结构不明的系统(指组成的一个整体).“黑箱方法”是“系统科学”中一种研究系统输入,输出信息功能的方法.这种方法早在电气工程中多有应用.中医治疗可看成是黑箱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实例.医生把病人作为“黑箱”整体来看,根据望(颜色形态等)、闻(声音、气味)、问(病情)、切(脉搏),得到病人输出的信息,然后综合分析病情,开给施治药方,病人得到药物等的治疗(输入信息),根据病情发展,再调整药方施治.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常把电学“黑箱”问题与光学“黑箱”问题,作为“黑箱方法”的初步应用的练习.这样,既可加深巩固相…  相似文献   

17.
“理想变压器”是电磁感应部分的提高和升华,它与电路、电磁场、电磁波联系紧密;同时,变压器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下,在各类考试中,“理想变压器”这一知识点常被考查也就成为必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对其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为此,本人对这部分知识加以整合,总结为“一二三四五”的形式,以飨读者.一、一个原理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的电压.原线圈上加上交变电压(U1)→原线圈中产生交变电流(I1)→铁芯中产生交变的磁通量(Φ)→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的电动势(E)→副线圈负载上得到交…  相似文献   

18.
潘建新  梁宇 《中学理科》2006,(9):40-41,48
解析:图10-1中收音机发出“咔咔”声是由变化的电流产生的电磁波引起的,这一现象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高中新教材已将“月相及其变化”列为必修内容,虽然《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并没有明确要求,但即使要做到使学生“了解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也并非易事.特别是对地理教师而言,即使受过专业训练,也很难说就一定能教好。笔者以为,在“月相及其变化”这部分教材中,月相的成因是了解月相变化规律的基础,用好教材“月相成因示意”插图是教学的关键(见图1)。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师》1993年第5期中的《谈“四自”教育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介绍了这样一种现象:把收音机放在一个铁盘上,再用金属罩罩住,收音机的声音立即减弱.原丈中是把这一现象作为静电屏蔽的证据加以演示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电场中的导体能够出现静电平衡,必须是静电场.静电屏蔽亦应是对静电场的“屏蔽”.收音机接收的电磁波是高频变化的电磁场.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遇到导体,涉及到的是电磁波由一种媒质(空气)接触到另一种媒质(金属导体)的表面,将同时发生的是反射和折射两种物理现象.由电动力学知识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