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已日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情感有着重要的启发与教育作用。本文以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为探讨重点,旨在促进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主要针对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分析,首先介绍了初中语文古诗的教学现状,最后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重头戏",但也为教学中"难啃的骨头"。在古诗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顾考试需求,教学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对古诗中所蕴藏的巨大文化力量,挖掘甚少。学习古诗的真正意义,在于德育、智育、美育的综合发展。教学古诗,是字词音韵的审美体验,是古人今人的对话交流,是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是亘古不变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一直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学生学古诗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针对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对古诗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正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浓缩了中华语言文化中的精华。在组织开展古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古诗教学目标,使得古诗的背景能够有效渗透。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古诗内涵,了解古诗意象,把握古诗语言,保障教学效果。结合目前状况来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就诗解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古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情感的途径。加强古诗词的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张润林 《语文天地》2012,(12):28-29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几千年来,优秀的古诗犹如丰富的精神食粮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成长。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古诗词供学生阅读,古诗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板块。但是,由于古诗的语言习惯及语法特点与现代白  相似文献   

8.
廖荣华 《江西教育》2003,(21):19-19
千百年来,古诗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古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增强古诗的吸引力,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注重朗读,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数音韵协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赏心悦目。教学时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直接进入审美感知,在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美之后,再让学生读出古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李商隐《夜雨寄北》为教学解读对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以课堂对话探索古诗主旨,感知诗歌的时空意识,进而体悟诗歌的审美内涵,以启发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符合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小学生审美素养及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该项教育工作的科学实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进一步明确了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意义,分析了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问题,然后针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对《锦瑟》等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准确理解诗意,应当贯彻通透原则:“通”即通晓诗意,通盘理解诗的主题、意境等;“透”即注重声韵、句法、用事等方面的体认。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繁荣体现在创作者的群体性,创作手段的成熟性,人们对诗歌运用的普遍性,繁荣的原因是:教育的发展,使诗歌的发展成为可能,诗歌本身的特点为其快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社会的现实生活直接刺激着创新者们的创作激情,上层贵族的倡导。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多义性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诗歌的多义性可分为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底蕴义和言外义。在诗歌多义性的教学中 ,要善于比较揣摩 ,弄清诗歌的多义性 ;从修辞手法切入 ,把握诗歌的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 ;探索源流 ,把握诗歌的情韵义 ;联想补充 ,把握诗歌的言外义 ;剖析创作技巧与背景 ,把握诗歌的底蕴义  相似文献   

14.
唐诗气象是指贯穿唐代诗歌的时代风貌和美学品质,显著特征是“雄壮浑厚”。唐诗气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它经历了初唐之起始、盛唐之正宗、中唐大历之接武、贞元之流变、乃至晚唐之遗响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南宋诗人杨万里论诗多妙语,既是其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诚斋体”形成的理论宣言。其诗论的要点是:注重诗教,有为而作;强调透脱,反对拘执;追求诗味,力避浅露;崇尚新变,脱略形似。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飘逸、瑰丽、豪放,善于从景物形状、大小、远近、深度、方位、和明度、色彩的角度.捕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物,生动地描绘出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从时间知觉的角度,用诗的语言赋予它不同的感情色彩,歌咏祖国山河的壮美景色和秀丽风光。  相似文献   

17.
《诗经》"经"化是从孔子开始的,中间经孟荀诸子的推动,至秦统一天下不久最终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所推行的"《诗》言是,其志"的解《诗》原则及对"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和"传"、"故"、"章句"等解《诗》体式的采用,是实现《诗经》"经"化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诗歌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讲究形式的匀整和谐。同时,在诗形方面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三行诗节到十二行诗节在她的诗中都有运用,各种韵式变化使诗歌显得自然流畅。林徽因十分注意诗的节奏,在诗形的建构中,通过字数与句式的变化,求得动态上的平衡。林徽因的诗歌具有妖娆多姿的建筑美,达到诗形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诗行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特色。林徽因对新诗诗形的开拓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受大自然的影响,其总的艺术风貌在于心物之间的高度交融、浑化无痕,形成了其诗歌高远秀逸的艺术天地。陶诗的艺术特征主要有,物我情融、如盐入水,意象群的营构具有诗人的个性特征,在对自然事象的捕捉上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力,诗中所运用的语言也具有词采新颖而自然的特点。这些,就构成陶渊明作为一个得自“江山之助”的杰出田园诗人的重要底蕴。  相似文献   

20.
谢诗“源出于谢混”,应着眼于山水题材和辞藻技巧方面来分析,而与谢混相抗的谢瞻,在诗歌内在的精神气质上也影响了谢朓。谢诗“工于发端”,主要是突破了传统诗歌发端即叙事的模式,他大量运用描写,而且暗含着丰富的语言技巧。对于“末篇多踬”的评价,我们应该进行客观地分析。这一方面对发端与主体部分的成功来说确实是个缺憾,但也是对传统的“诗言志”学说的发展,而且是由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