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成孩子“择校”。面对越来越热的“择校”现象,专家指出,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孩子并不一定有利。  相似文献   

2.
关于天津市解决“择校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天津市解决“择校问题”的调查研究●“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围绕解决“择校问题”的主线,分别于1997年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对天津、北京两市“民办学校”、“转制学校”、“薄弱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对于天津...  相似文献   

3.
据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成孩子“择校”。面对越来越热的“择校”现象,专家出,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子并不一定有利。为了给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些家长想尽了办法。到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把孩子的户口紧急迁到学校口的范围内,便于让孩子“就近入学”。为了通过个别校的面试,也有一些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补习识字、表等方面的内容。小学升初中,尽招生时间尚未公布,一些家长经准备好了孩子小学阶段的学盲目择校,少家长使出浑身解数,电话咨询、“跑学校”、电子邮件、网络留言等。一些民办学校为了抢生源,纷纷举行…  相似文献   

4.
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关于择校现象的调查与思考●黄晓梅每年灼人的夏天,都是令无数家长焦虑不安的季节。他们为子女能进入满意学校就读真是大伤脑筋。于是,这个令人烦燥的季节又多了一个热门话题——择校。“择校现象”为何愈演愈烈春节前夕,新学年开学尚有半...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是家长、学校和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利益落差的追求直接导致“择校”产生,学校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直接助长“择校”之风,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纵容了“择校”行为的存在,国家政府对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均是“择校”产生的根本原因。解决当前择校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法律规范,高度警惕各种变相重点校,严禁人为地制造和拉大学校差距;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搜狐网教育频道曾与某民办机构合作开展“2013年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活动”,结果显示:根据来自全国各地的50801位网友的答案,这次调查的12项内容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幼儿园升小学过程中公办学校的择校/考试现象”“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小学升初中过程中公办学校的择校现象”“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差距”几项,公众满意度分别排在第五、八、十、十一、十二。(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245-25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可见,减负、择校、均衡,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是最难破解的三大教育难题。  相似文献   

7.
从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来对择校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择校已成为一种被大多数教师认可或赞同的行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并不是导致择校现象的最主要因素,升学率和盲目追求重点校是二个不可忽视重要因素;择校增加了学校的压力和教师的负担,但对教师的收入和报酬并没有多大影响,择校最大的影响是校际间的;缓解择校现象最主要的是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扶持薄弱学校建设,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而不是发展民办和补习学校;关系生和占坑生成为择校生的主要来源,而有优惠政策的尖子生所占比例很少。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比较中外择校现象得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运用博弈分析得出:首先,义务教育学校水平过于悬殊必然导致“择校问题”陷入博弈困境;然后,对现有解决“择校问题”政策进行了述评;最后,提出了解决“择校问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何善亮 《教育科学》2006,22(4):5-11
理论上,“择校”行为则更多地表达出教育内在的公平与效率的张力;实践中,“择校热”反映了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既需要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坦然接受“择校”行为,又需要人们努力探索当下“择校”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从宏观上深刻反思我国教育政策传统,研究借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积极开展“择校”改革的实验研究,促使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抉择具有适度的远瞻性。  相似文献   

10.
一、初中择校生产生的背景分析择校主要有四种类型:以地段择校,以分数择校,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择校,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1.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好的学校,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只有在质量好的重点学校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学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他们宁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花钱,也要“择校”,把子女送进“重点学校”就学。2.“就近入学”的实施,小学升中学取消考试,中学逐渐取消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学生按地段大规模“划片就近入学”,以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机会的平等。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合理,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