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中,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肯定了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见解,否定了李勃的意见。苏轼在总结此次考察时,把“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作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未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这里,苏轼完全是以己度人,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知”。首先,作为长期生活在石钟山的寺僧,应是民间懂得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权威,连寺僧也只是“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可见李勃之说深入人心,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想到石钟山还会有别的得名由来。第二,从第二段来看,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在夜晚驾小舟“至绝壁下”,因为“大石侧立…  相似文献   

2.
张学飞 《学语文》2010,(2):14-15
自从苏轼的《石钟山记》问世以来,“形说”和“声说”就成了石钟山命名的争论话题。游历过石钟山的人都知道,从外形上看,石钟山并不像“钟”。至于“山中空,形如钟”之说,则更站不住脚。山之有钟形溶洞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相似文献   

3.
苏轼为石钟山的得名,一疑郦道元,二疑李渤,最后不远千里,夜临绝壁,亲自考察,才了然于心,著之成文.哪知到了明清,又有人提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这个看法有它的正确性,现在已在课本中注释出来.这一来,便影响到苏轼议论的说服力,因为我们如果以苏轼之矛攻苏轼之盾,他也会象郦道元、李渤一样陷入窘境,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学习《石钟山记》有什么思想意义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苏轼为什么要探索石钟山的得名.我认力探索得名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以苏轼的抱负和宏才仅仅对一座山的得名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石钟山记》(下称《石》)是以游踪为线索来写的。由于《石》重在考证,不在记游,隐去了一些行踪的交代,所以不细心阅读是不易发现他的游踪的。苏轼游石钟山的行踪无史料可考,只能在《石》中细细寻找。认真领会“得双石于潭上”、“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等句子的真实含义,便可发现苏轼的游踪。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苏轼的考察对象吧。《石》是对李渤否定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  相似文献   

5.
马寅 《语文天地》2013,(12):40-41
苏轼《石钟山记》末段“郦元之所见闻”句,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代表的版本大都译为:“郦道元见到的和听到的。”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里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并且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当年他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但他得出的结论也一样令人生疑。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虽也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的涨水季节,石钟山下的洞口基本没有露出水面。他的解说其实也是片面的。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李渤真的可笑吗?我以为未必。文中记载:“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当时苏轼“送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有机会得访石钟山:“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可见苏轼是重视实践的。关于石钟山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用槌敲打山石,其声如钟;二是溶洞“与山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如钟。这是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的说法。三是山体形状如钟。这是明清时有些人的说法。而真正的原…  相似文献   

8.
石钟山,位于江西的湖口县,是历代名人登临记胜的地方。远在汉代桑钦所著的《水经》一书中,就有“彭蠡(今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的记载。北魏的郦道元、唐代的李渤都曾对“石钟”命名的由来,作过实地的考察。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游此后,还写了著名的《石钟山记》。  相似文献   

9.
苏轼《石钟山记》,记叙了夜游石钟山的情景,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说明凡事必须亲见亲闻,不可臆断。至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历来说法不一。在备课时,得到数则资料,辑录如后,或可有助教学时参考。汉朝桑钦《水经》:“彭蠡之口有居钟山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蠢,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参考资料都认为,苏轼的《石钟山记》里所说的"古之人不余欺"的"古之人"是郦道元。但笔者认为,只要仔细地加以推敲,就能否定上述观点,这个"古之人"应是为石钟山命名的人,而绝对不是郦道元。可以从这个句式本身出发,进而从文章所出现的人物阐述,再从苏轼的性格以及文章中的三处写疑去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说明: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阅读它的作品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在《石钟山记》这篇文章中,作者就石钟山的命名写开去:首先对郦道元、李渤的观点提出质疑。其次,对石钟山的命名加以考查。具体分  相似文献   

12.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13.
石钟山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代桑钦著的《水经》,而其得名之缘由,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北魏郦道元、唐代李渤、宋代苏轼是“以声得名”论者。他们一般都对石钟山作了实地考察,或看到了铿然作响的石头,或听到了如钟鼓不绝的乐作之声。明代罗洪生、清代彭玉麟等是“以形得名”论者。他们注重了山的整体形态,并深入石钟山洞作了细致考察。二说相较,“以形得名”论者忽略了两个重要事实。一是石钟山山名的最早记载是与声  相似文献   

14.
有一部电影叫《三笑》,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也有三“笑”,品之,令人得益不浅。当苏轼来到石钟山,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择石“扣之”时,文章写道:  相似文献   

15.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6.
偶读《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苏轼和<石钟山记>》一文,感到文中对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值得进一步商榷。现简述于下: “是说也,人常疑之。”的“常”字被讲成“经常”。按:“常”字在古汉语里,除了“经常”的意思外,还通“尝”,有“曾经”的意思。这里的“常”也以作“曾经”讲为宜。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山名由来的解说由于太简略,因此曾经有人对他的说法表示过怀疑,这是可能的。但讲成人们常常对他的说法怀疑,就不大合乎实际了。 “舟人大恐”的“舟人”被讲为船上所有的人。我认为应照课本注释,作驾船人讲。只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记》是苏轼游记中的一朵奇葩。说它“奇”,在于它考究了石钟山得名的来由。然而千百年来,对于石钟山的得名,却是众说纷纭。 以声命名说。持这种看法的人,除了苏东坡,最早的要数《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他认为山是由于“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唐代李渤亦持声说。《新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任江州刺史时,曾寻访过石钟山,写有《辨石钟山》一文。其中说道:“次于南隅,忽遇双石……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也……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久矣!”指出石钟山的石头能发出类似铜铁的响声,故以此得名。 以形命名说。有人认为山形似钟,以形得名。曾国藩曾说:“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复(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非以声言之。”清代学者俞樾也持形说。他在所写的《春在堂随笔》中说,他从当时驻湖口的兵部侍郎彭雪琴处得知:“下钟山盖全山皆空,如钟伏地,故  相似文献   

18.
《石钟山记》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齐安(今湖北黄冈县)往临汝(今河南临汝县),途经九江鄱阳湖口,访询石钟山,探究它命名为“石钟”的原因而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不同于一般的写景记游之作,而是通过记游来发议论,强调对任何事物作判断,必须“目见耳闻”,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叙述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以及作者对两种说法的怀疑,  相似文献   

19.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名篇,叙事、写景、辨理十分精妙,清代文学家方苞、刘大櫆称它为"坡公第一首记文". 它开篇不枝不蔓直奔要害,点出"石钟山"来,随即引出两位名家见解,一是郦道元,一是李渤.二人观点形成全文纲要.苏轼首先从客观现象质疑:置钟磬于水中,大风浪也不鸣,何况足石呢?石头敲击发声十分普遍,为什么这里独叫石钟?悬念突起,引人深思.细心玩索,就发现苏轼对两种观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常疑之",一个"余尤疑之"."人"和"余"截然不同,不经意间就埋下感情的伏笔,丰富的感情从此步步显露.  相似文献   

20.
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总是这样想。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风水声如钟”,二曰“石声如钟”,三曰“山形如钟”,这些观点各自有一番道理,后来又有“声形如钟”说。照这样看来,不同意苏轼“风水声如钟”观点的人岂不也可以讥之“简”“陋”?同时,许多山水的得名由来,诸如《山海经》的一些记载及“不周山”、“峨眉山”之类,本身就无从考证。绝世聪明的苏轼是应该明白这一点的。看来,苏轼先生创作《石钟山记》的目的可能不在于考证,而是在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苏迈的为官之道。可以说这是一篇“送子登仕途序”。不妨设想一下苏轼父子泛舟石钟山的情形。一叶扁舟逐着一弯新月,偶尔惊飞栖息的水鸟。鄱阳湖面,水波不兴,倒映着隐隐的青山。天性喜欢山水的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