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说杭州日报改了一下版,特意去找一张原来比较注意的“倾听版”看,却发生了一点小困难,因为两个“倾听”大字的栏目名一时找不着,仔细搜索了一番,才在左下与右上的边栏,找到了半个字的“倾听”。 一时不明白,为何栏目名要这般躲躲闪闪,是版面不够呢,还是嫌这“倾听”二字不太好看?既然版面不够,字可以小一点或删点文章,如果嫌难看,那索性换掉它。如此半个“倾听”,必有其中讲究。  相似文献   

2.
标语的传播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文庠 《新闻界》2006,(2):31-32
前两年媒体报道了云南、湖南、河北等地政府出面大规模清理“不良标语”的行动。所谓“不良标语”,就是蛮横、粗鄙、“违反民本思想”的标语,其中典型的有“一人超生,全村结扎”、“宁可添座坟,也不添一人”、“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毁树一行,先死他娘”、“敢与政府对着干,当时就叫谁难看”等等。野蛮标语当然不是某几个省份的特产,可以说,“标语污染”已经是一个长期、普遍的现象。一些学者开始分析标语的功过,探讨“标语文化”的内涵。本文拟从标语的传播功能这一视角谈一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一爬了三十多年的格子,今天鸟枪换炮了,买回一台电脑回家,甭提多高兴。十几年前,报社的编辑就曾对我说:“买台电脑吧,用电脑写稿多好!”从那时起,用电脑写稿就成了我的梦想。想一想,在电脑上写文章,双手熟练地敲击着键盘,那仿佛是敲击着琴键,演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自己如同进入仙境一般。编辑让我买电脑,还有一层意思,他们不好讲出来。他们都知道,“你的字写得不怎么样,又难看,又难认”;他们还知道,这些字是用一只有残疾的手写出来的,不忍心  相似文献   

4.
国内地市党报的二版,大部属于一版的附庸,差不多部是一份报纸当中最难看的版面。那么,地市党报的二版,是否就没有潜力可挖呢?笔者担任温州日报二版主编4年多,在版面经营上积极进行策划沟通,努力挖掘新闻资源,注重版式版面处理和标题制作,使温州日报的二版从一个公认的难看版面,成为一个好稿频出的版面,改变了“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有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是读书要随手作笔记。并非一味在书上写字。有些书,版本平常又易于购置,在书的天地头和字里行间写下想说的话, 自然可以;有些书,版本贵重又属罕见,还是以不信手涂鸦为好。我有过教训。有一部五家评五彩印《杜工部集》,还有一部三家评五彩印《李义山诗集》,都是清代精刻本,现在不多见了。买来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书楣上写了一些字。现在看来,评语很不精采,字又写得难看,十分后悔。好在“污染”不多,否则  相似文献   

6.
廖佚 《新闻传播》2010,(9):69-69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是个“老大难”,媒体同行们觉得难写,老百姓觉得难看。写好会议新闻,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四心”——精心、细心、责任心、恒心,以此改良采编模式,创新报道方法。  相似文献   

7.
漫画角     
《档案管理》2005,(6):90-90
伦格仑漫画(摘自译林世界连环画漫画经典大系/C artoon.Comic)“别闹,那不是棉花糖。”“你母亲?她不会喜欢有胡子的孩子!”“这不容易,因为胡子不能沾一丁点儿水!”“出来,现轮到我了!”“我们还有200天,然后就又开始下)!”“脖子上的白印子多难看!”“我们出这么多汗,怨谁呢?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拓培养高级人才的新途径,进一步提倡自学成才的教育形式,鼓励在职人员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成绩,目前国内外已有了“论文博士”的称号。如日本的博士学位就有“课程博士”与“论文博士”之分。所谓“论文博士”就是学位申请人应在一定时期内在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期刊上至少发表过三篇以上的论著,以此作为提出申请的先决条件。在我国,清华大学已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招收“论文博士”生。上海工业大学等也已制订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规定中一般要求学位申请人提交近年来在全国或国际性刊物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不难看  相似文献   

9.
无视舆论关切和现场媒体记者的强烈诉求,是巨大的策略漏洞. 今年全国“两会”一如既往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这里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很多媒体都派出精干的记者队伍扑上“两会”现场,“两会”现场成了新闻媒体的赛场,各路媒体记者各显神通,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并不是每家媒体都有均等的机会,有的媒体近水楼台,有的媒体的则山高水长.为了不虚此行,不少媒体记者拼了,甚至用上“美人计”,用美女记者“诱敌深入”,可谓用心良苦.新闻信源稀缺,僧多粥少,稍有一点新闻资源,媒体记者就会扎堆上去抢食,一些媒体人“吃相”难看,影响观感.这固然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有关,但实在是生存压力太大,一些媒体记者顾不上举止斯文、端庄了.  相似文献   

10.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34):27-27
Q我身上其他部位都很瘦。就是“蝴蝶袖”真的很难看,要怎么样瘦手臂? A 蝴蝶袖有不同的成因,针对不同类型我们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改观。  相似文献   

11.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12.
由改进作风说到改进文风,“至人所未至”,既是一条实践经验,也是一条新闻规律:走“不一样”的路,才能出“不一样”的稿。好记者应该是“思想家”,善于“想人所未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深度和广度的突破,二是对有价值思想瞬间的敏锐把握。具体方法上可有这么几条:“老题材”用“新思维”;“小题材”用“大思维”;“非事件性题材”用“新闻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待,那么,“稿外功”再硬,也派不上用场了。其实,对生人、熟人,送稿、寄稿一个样的编辑大  相似文献   

14.
不准确的“临时用名”给了猪一条莫须有的罪名,进一步影响全球“涉猪”行业  相似文献   

15.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迈入“2”字头的新千年,头一个月里老是不习惯,写信、写文章标时间常常不经意地涂为“1999”,划掉难看,于是在后面标上“+1”。说来我不是痴恋旧岁的人,但屡屡笔误我便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在心智上走不出上一个世纪,或者根本就无须作别那个百年。若是撇开个人的体验,就某一学科、事业而言,真正凸显其内在规律与气象的分期也未必与基督诞生日为起始的公元纪年有什么瓜葛,其新旧时代的变化有着自己的精神分娩仪式,譬如以重要理论、重大事件、大师的活动等作为标志。因此,就图书出版而言,我觉得依然逗留在20世纪的精神范式之中。  相似文献   

16.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  相似文献   

17.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看了一部电视剧,仅看一节,就发现字幕打错了四处:“一年之计在于春”中的“计”用成“际”;“抢修在即”中的“即”用成“急”;“即兴演讲”中的“即”用成“激”;“分赃”中的“赃”用成“脏”。这就如同佳肴里掉进了几只苍蝇,令人大倒胃口。这些不规范用字和错别字,误导性很强。电视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很容易误导观众,尤其是那些正在求知的中小学生接受性强、明辨是非能力弱,一旦接受,易导致以讹传讹。近年来,文化部门在纠正文字差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繁简字体不分的现象少了,杂用外文的广告少了,不合语…  相似文献   

20.
为“四不”叫一声好!沙金报载:经济日报一位记者赴温州采访,主人没有用专车接送,没有专人陪餐,没有宴请,也没有安排去歌舞厅、打保龄球,当然更没有请去“桑幸”一下,成了不接、不陪、不宴、不舞的“四不”接待方式。这位记者深受感动,誉此为“温州接待模式”。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