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要让孩子吃些苦,磨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逆境更可出人才。”这是美国教育家爱德华的名言。让孩子在逆境和挫折中经受锤炼,从效果上看,来自外在的帮助只会使受助者走向衰弱,而来自内在的帮助则必定使自救者自强。如果家长一味地帮助孩子、替代孩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会扼杀孩子的进取心和动力,孩子最终会逐渐走向不自立的怪圈。自立精神是个人一切真正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真正源泉。正如它在充满活力的个人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它在任何时代…  相似文献   

2.
现在有一个名词叫AQ(adversity quotient),译作“逆境商数”,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对挫折的承受力,摆脱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凡是经受过困苦磨炼的人,他的AQ就可能高,事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我喜欢幼年时读过的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只有经过风吹浪打,在逆境中不断磨炼,才有可能担当大任,成就事业。  相似文献   

3.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智力的竞争,也是心理品质的较量,孩子们将来面对社会,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经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面对挫折,帮助他们战胜挫折,培养其适应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一、将挫折留给孩子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挫折、困难、失败、痛苦,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让孩子从小吃点苦,跌几个跟头,在逆境中锻炼意志,才能使他自如地面对一切挫折、困难,保持乐观与自信。如在游戏中孩子们常会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教师要教孩子学会忍受碰到的伤痛,头上碰到的紫包可以渐渐退去,但受了伤的勇气却难以恢复。所以我们要让孩…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中提高小学生耐挫折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耐挫折能力是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是身心健康的一个显著标志之一。著名学。者黄学规说过:“人生的成功往往是挫折的恩赐。”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保证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使每位队员懂得“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道路”(拜伦),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对于他们能顽强地战胜挫折,掌握知识技能,增长才干,取得成就.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位少先队员都要把培养健康的身心作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生境遇是人生道路上出现的顺境和逆境,困难和逆境也是人生进步和成功的机遇,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和正确思考的课题.本文力图论述人生境遇及其对大学生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境遇的特殊性;探索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抵抗挫折能力,使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缺点的存在,意外和不幸的"登门拜访",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不完美,甚至让我们陷入迷茫、绝望的困境。我们只有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不足,在逆境中成长,克服种种劣势和挫折,才能成就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7.
挫折     
妈妈对我说:挫折是一种动力,只有利用挫折,成功才能离你不远。爸爸对我说:挫折是一笔财富,只有把握好挫折,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上。爷爷对我说:挫折是一位良师,经受住挫折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人。奶奶对我说:挫折是一块磨刀石,经受住磨砺的人,才能变得坚强。我想:人生的挫折只  相似文献   

8.
管轶钟 《甘肃教育》2023,(16):53-57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赏识教育,也需要挫折教育。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有勇于进取的信心和动力。挫折教育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施教者应以关爱为出发点,把握好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度”,让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并行,使幼儿既能在取得成绩时认清自己,也能在身处逆境时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9.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平坦大道,有机遇也有挑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境也有逆境.未来的社会有可能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有声有色,波澜起伏.要想坦然面对这样的变化,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意志.在历史教学中,我根据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家教指南》2009,(7):16-17
现代教育专家指出,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和成才,除了具备智商(IQ)、情商(EQ)之外,挫折商(AQ)同样不可缺少。什么是挫折商?简单地说就是面对逆境或挫折时的不同反应能力,也叫逆境商。大量的案例和事实告诉我们,从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挫折商,让他们学会勇敢面对现实,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  相似文献   

11.
上课如烹饪,科学课有怎样的“味道”才能“吊起”学生探究学习的“胃口”?成功味“甜”、挫折味“酸”、失败味“苦”、批评味“辣”,除了这“甜酸苦辣”之外,教师还要“精烹细调”以下三味。  相似文献   

12.
不容忽视的“挫折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遇到干扰、障碍,遭受到损失或失败,致使目标、目的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普遍存在,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挫折也具有偶然性,即挫折随时可能产生,难以预料。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人生道路,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从挫折与坎坷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认识挫折、战胜挫折,是任何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孕育着成功”。挫折能够增长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砺人的意志。人在…  相似文献   

13.
回顾流逝的岁月,前面三分之一在印尼度过;中间三分之一生活在祖国内地,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革命、建设、失误、挫折和反思;后面三分之一则是以香港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地,开拓科技新领域,并经历了香港回归。“三三制”的艰辛经历,有起有伏,有酸楚也有愉悦,有挫折也有成功。我最深的感受是“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困境逆境可以激励奋发图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毅力。  相似文献   

14.
永不言输     
太多的时候,我们与幸运之神擦肩而过,与成功之星失之交臂。 在挫折和不幸的交叉口,我们能否对自己说:“我没有失败,我还可 以做里”的话呢? 难道我们能轻易地作出:“我的确输了。我没希望了。”的结论 鸣?不!绝对不要轻易认输,面对挫折和不幸应永不言输! 任何人都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才,世间的成功没有偏见,对每个 人都有平等的机遇,为什么要轻易放弃成功而不去争取和奋斗呢? 别人能做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是懦夫吗?是弱者吗?不!没有成功,还有下一次。另起一行就是 第一! 是失败呜?不!世间没有…  相似文献   

15.
一、改善家庭教育 (一)接受挫折,磨练意志 许多家长说:“我们吃过的苦太多太多,不能再让孩子去受苦,要让他们生活的快乐幸福”。但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应是让孩子成熟、成人、懂事。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挫折,又怎能成熟、成人?一个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你尽管费心费力地给了孩子那么多,可孩子未必能理解、能领情。由于没有苦的体验,就很难有甜的感受。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经受些困难和挫折,通过对苦与难、失败与挫折的切身体验,使他们得到一种悟性,并得到意志的磨炼,从而学会自立自强,学会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挫折感表现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过程。所谓挫折,也就是预定的目标由于某种原因没能实现。而挫折感也就是在挫折条件下个体在心理上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以前,虽然有“逆境出人才”等名言,但人们还是习惯于看到挫折对儿童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曾有一位西方哲人说.受伤的地方会有思想生长起来。也就是说,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在挫折中才能长大。一次失败的经历也许是成功的诱因,一时的失意也许是今后精彩的契机。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样的理论充满辩证法。细细想来,对照我们周围的诸多成功人士.放眼历史长河中层出不穷的名人,发现这的确是久经验证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生活告诉我     
生活是一杯苦涩的咖啡, 如果我们给它加块糖,那味道就会不言而喻了,如果我们给它加上酸果汁,加上辣油味道就是各种各样的。生活中我们会体验成功,也会在挫折中尝到回味“汤”: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得更为优越了。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在为孩子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孩子们失去了体验逆境或挫折的良机,导致意志品质脆弱,出现了“精神缺钙”现象。一旦生活出现波折,孩子们就显得束手无策,常出现懦弱、孤僻、任性等心理状态。因此,对孩子们进行挫折教育,是关系21世纪人才素质的大事,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教孩子独立去对待、去战胜,让孩子在困境中去经受磨练,摆脱困难,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  相似文献   

20.
回顾流逝的岁月,前面三分之一在印尼度过;中间三分之一生活在祖国内地,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革命、建设、失误、挫折和反思;后面三分之一则是以香港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地,开拓科技新领域,并经历了香港回归。“三三制”的艰辛经历,有起有伏,有酸楚也有愉悦,有挫折也有成功。我最深的感受是“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困境逆境可以激励奋发图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毅力。几十年的科研经验,我深切地体会到“留心到处皆学问”,随时随地可学习。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学无止境,不进则退。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就必须通过艰苦努力。我深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