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人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然而现在教学中学生年龄年限,学习的内容和进度都有一定要求,不能只是消极地等待学生出现愤悱心理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出现这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里去.应让学生在求知和探究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知识.然而,由于“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有些地区中考时不考历史科目,致使不少学校的历史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广大历史教师十分焦虑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从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手,作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3.
语感不是“天生资质”,而是靠“长期反复实践”、“有意识地加强科学训练”形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好多媒体,我们的学生肯定会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在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专家学者也普遍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取答案和结论。由于中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因此很难让多数学生投入到学习领域中。尤其是进人中学的学生,其主要心理有好奇、好问、好胜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会学”、“善思”,要做到这样,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  相似文献   

5.
课文中所饱含的情感,教师讲不出,学生听不来。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去感染、去熏陶;要靠自己去体验、感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就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情感是语文学习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愿敞开情感的大门“情动而辞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能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中有句谚…  相似文献   

7.
李梅 《考试周刊》2010,(23):226-227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活动更靠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学习不是孤立的活动,与教师的“教”是互相联系的,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相反新教材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以教为主、教牵制学的思想无法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新的课堂教学需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理念的支撑,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积极鼓励督促而不强加逼迫:启发思考主动获取而不给予学生。  相似文献   

8.
刘亚本 《考试周刊》2010,(23):172-173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同时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 ,多研究学生 ,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心声 ,多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而不是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另外 ,新教材允许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求异”心理 ,尽管由于年龄的关系 ,这种“求异”心理在认识上有时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但他们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家曾把中学生的心理比喻为“小大人”的心态。我认为这种比喻是正确的。刚踏入中学的学生 ,常会有“我不是孩子”的想法 ,家长和老师也常用“你们已经懂事啦”的话语来告诫学生 ,学生在逐渐适应学习生活的同时 ,总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少 ,社会意识、思想意识不成熟 ,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自己管自己”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是 ,甚至是错误 ,而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往往对外界的“反应”有敌对情绪 ,故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更显得重要和具体。记得我刚到学校…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传统知识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准确地记忆、背诵知识,而衡量学生知识对错的标准就是书本上或教师的“标准答案”。教师将一切学科都知识化、实体化,即使像品德、艺术之类的人文学科,教师也主要是教授品德、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不是去“挖掘”知识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候也关注学生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所谓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教材、教具等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不要把自己看成是灌输给学生知识的工具,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相似文献   

13.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探究学习的和谐环境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极大的权威,这种权威性的负面影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其形成了消极依赖的学习心理。学生倾向于揣摸教师的思想,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希望得出教师期待的答案,在学生主体精神受到压抑的状态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的。为此,在教学中应摒弃那种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师不是一个知识的“权威讲授者”更不是“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建议者、指导者。要教会学生学习,即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不怕出错和失败。  相似文献   

14.
今天来的茶客打算对研究性学习“龙门阵”一番,这可是个佐茶的好话题。在他们发表高见之前我先发表一点“低见”。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无疑是创新。因此,它带给我们的观念可能比研究过程更有价值:它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由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科学精神包括怀疑、批判、求真、宽容等因素,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开放、自主和平等的环境,显然有助于形成这种精神。同时,研究性学习没有追求“成果”那样的功利性目的,研究本身就是目的,它追求的是研究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燃烧、精神的拓展和心灵的飞翔,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人文精神。我同意这种观点:研究性学习不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启发式教学”或“发现式学习”。它不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不是教师张开口袋引诱学生往里钻,不是举一反三而是“无中生有”;它不追求科学结构的构建,不是去欣赏现有科学宫殿的美轮美奂,更不是重复前辈科学家的足迹,而是异想天开的精神探险。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无关。我认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同行的平等探求者,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教师应该怎么指导?———我们还是听听今天这几位老师的发言吧。  相似文献   

15.
今天来的茶客打算对研究性学习“龙门阵”一番,这可是个佐茶的好话题。在他们发表高见之前我先发表一点“低见”。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无疑是创新。因此,它带给我们的观念可能比研究过程更有价值:它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由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科学精神包括怀疑、批判、求真、宽容等因素,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开放、自主和平等的环境,显然有助于形成这种精神。同时,研究性学习没有追求“成果”那样的功利性目的,研究本身就是目的,它追求的是研究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燃烧、精神的拓展和心灵的飞翔,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人文精神。我同意这种观点:研究性学习不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启发式教学”或“发现式学习”。它不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不是教师张开口袋引诱学生往里钻,不是举一反三而是“无中生有”;它不追求科学结构的构建,不是去欣赏现有科学宫殿的美轮美奂,更不是重复前辈科学家的足迹,而是异想天开的精神探险。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无关。我认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同行的平等探求者,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教师应该怎么指导?———我们还是听听今天这几位老师的发言吧。  相似文献   

16.
今天来的茶客打算对研究性学习“龙门阵”一番,这可是个佐茶的好话题。在他们发表高见之前我先发表一点“低见”。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无疑是创新。因此,它带给我们的观念可能比研究过程更有价值:它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由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科学精神包括怀疑、批判、求真、宽容等因素,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开放、自主和平等的环境,显然有助于形成这种精神。同时,研究性学习没有追求“成果”那样的功利性目的,研究本身就是目的,它追求的是研究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燃烧、精神的拓展和心灵的飞翔,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人文精神。我同意这种观点:研究性学习不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启发式教学”或“发现式学习”。它不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不是教师张开口袋引诱学生往里钻,不是举一反三而是“无中生有”;它不追求科学结构的构建,不是去欣赏现有科学宫殿的美轮美奂,更不是重复前辈科学家的足迹,而是异想天开的精神探险。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无关。我认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同行的平等探求者,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教师应该怎么指导?———我们还是听听今天这几位老师的发言吧。  相似文献   

17.
一、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中学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为“传递———接受”,也即是教师简单地“授课”,学生单纯地“受课”,这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老师“目中无生”的做法,极大地抹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泯灭了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历史课也成为中学生头脑中“枯燥无味”、简单无用的代名词。据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研究与教学对策”课题组调查,学生对八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其中“老师一人讲,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排在倒数第二位,仅列于“老师划重点,学生背熟重点”之前,而“希望不是老师一人讲,学生也参与教学”的方…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互 动的过程,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能否学习和愿否学习,才能设计如何教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的效果不是单方面地取决于教师的教,而是决定于在教学互动中学生的学。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在客观上必须了解学习原理并熟谙教学方法之外,还必须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千差万别和不断变化着的,学生本人的一切状况都将对学习产生各式各样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学生的各种状况中,除认知结构外,个性心理状况是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的重要方面,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对学习的影响主要反映…  相似文献   

19.
“从众心理”的表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某些非智力因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他个体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在未成熟的中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形成,受外部动机的影响很大。影响外部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从众心理”。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得到体现,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坚持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则很少考虑。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语文教学下拒绝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对语文学科的一种误解,它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相背离,与语文学科规律特点相违逆,是对语文教材误读的产物;标准答案是对学生的一种戕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标准答案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羁绊,使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产生误解,使教师不能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