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常常要苦口婆心地对他们批评教育。从道理上讲,这对于学生该是一剂剂“利于病”的“良药”,可这“良药”却常常由于“苦口”而让学生难以下咽,其“利于病”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怎样给学生以“不苦口”的“良药”来提高“疗效” ?   平等,是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善意”为借口,凭自己的意志来“塑造”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不是在训他,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在与他交流,用宽容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教育实践中,经常见到一些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站在那儿羞愧交加,无地自容,而教师却自以为这是对学生的爱护,把自己尖刻的语言当成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认为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使学生进步。可学生不仅听不进去,有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致使批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批评的艺术性问题,古人虽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但我们却认为,既然是良药,却不苦口,而又利于病,既然是  相似文献   

3.
“良药苦口”,人们往往难以接受,故近几十年来,医药工作者反复研究,在“良药”外面,或封以胶囊,或裹以糖衣,使“良药”不再“苦口”,从而达到“利于病”的目的。由此想到,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也应该像医药工作者那样,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让自己开的“良药”不再“苦口”,被学生欣然接受。关怀──老牛舐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进步和发展。”我经常想到:只有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让学生高度信任自己,学生才可能听从指挥,服从调…  相似文献   

4.
“良药苦口”,此话不假。对生了病的人来说,再苦的药也得吃,但如果教师开出的“药”太苦,学生虽然知道这是“良药”,“喝”起来也会有畏难情绪,势必影响“疗效”。因此,我们不妨给苦口的良药加点“糖”,这样,学生就会喝得自觉自愿、开开心心。  相似文献   

5.
国人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可是“苦口”的良药毕竟让人难以下咽,往往达不到“利于病”的目的。故医药工作者研制出糖衣药片,使“苦口”变为“甜口”,让病者满意咽下,自然就会达到“利于病”的目的。由此我想到:你说的尽管是“忠言”,由于“逆耳”往往就达不到“利于行”的目的。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倘若能从医学工作者那里受到启迪,也来个变“逆耳”为“顺耳”,岂不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达到“利于行”的目的。“忠言”为什么“逆耳”?依我管见,多数是因  相似文献   

6.
让“良药”变得不“苦口”云南师大附小陈虹当班主任,总免不了要批评学生,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被批评者往往难以接受,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怎样才能使批评这剂”良药“变得不“苦口”呢?谈点个人的体会。首先.要明确批评的目的。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志涛 《教书育人》2009,(10):66-67
“良言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一名班主任,为何不能给学生“顺耳忠言”,让学生有如坐春风,豁然开朗之感。这就需要班主任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更要具有幽默、含蓄、高超的批评艺术。  相似文献   

8.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其实,良药未必要苦口,忠言未必要逆耳。从中药的药汤里放点"糖",使我想到: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如果给忠言加上"装饰",批评就会"甜"一点的。  相似文献   

9.
俗话]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利病的“良药”与“苦口”有必然的联系吗?利行的“忠言”难道非“逆耳”不可?  相似文献   

10.
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一剂良药,但是否良药都得苦口?批评是老师的苦心,但苦心是否只能熬出苦口的药来?为此,我们选编了一组关于“批评”的文章,来探讨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一剂良药,但是否良药都得苦口?批评是老师的苦心,但苦心是否只能熬出苦口的药来?为此,我们选编了一组关于“批评”的文章,来探讨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据我所知,有的校长批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分场合,似电闪雷鸣,丝毫不留情面。有人对此向他提意见,他却说:“我说话是难听,但‘忠言逆耳利于行嘛’!”附和者更有之,理直气壮地说:“‘打是亲,骂是爱’,‘良药苦口利于病嘛’!”真的“利病良药”都苦口吗?...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诚然,这一俗语包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说明教育离不开批评。然而,批评不一定要“苦口”,要“逆耳”,应当讲究批评的艺术。否则,即使是“良药”、“忠言”也由于“苦口、“逆耳”而产生抗药性,药效会大打折扣,很难实现预期的疗效目的。 下面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谈谈不“苦口”的方  相似文献   

14.
细细品味梁晓声的《毛虫之死》,恰似饮了一碗苦口的“良药”。章写得极为精彩,笔认为亮点有二: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许多患者,为了治病,不得不吞下大碗的苦药,苦不堪言。这种治病的方式,曾嫁接到治思想病上,即采取强硬的惩罚手段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还美其名曰利于病,甚至还要再填上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今,医药的发展已使许多药品,品不出苦味来了,就是极苦的黄莲,在外边也裹上了一层糖衣、胶囊之类的东西,使得良药不再苦口。因而,忠言何必一定要逆耳,即使是批评,也可幽默、婉曲、单独、暗处。  相似文献   

16.
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育教学中教师怎么去批评和教育却大有学问。许多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喋喋不休”的批评声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解释我这是为你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依然如故。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入情入理的批评呢?殊不知,再好的良药不进口入肚怎会利于病,忠言不入耳怎能利于行?巧用批评,变“良药苦口”为“良药爽口”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和风度,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理解、接受这句话,必须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较高的思想层次上才能品出“良药”与“忠言”的内涵。事实上,要达到这一境界是不容易的。它要求被批评具有一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袁华 《教书育人》2002,(3):37-38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批评、帮助帮助,这无可非议。但我们作老师的,可不可以注重和研究一下批评人的技巧,让批评艺术化,良药不再苦口,让批评对象更易于接受。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也是老师的“下级”。学生不比成年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换言之,他们身心都还很脆弱。对成年人适应的批评方法,对社会人适应的批评方法,对学生未必适宜未必有效。现代社会和这些年特殊的人际环境,以及家庭由于独子而家教歧途,使不少学生的心态与我们那些时代有了太多的不同。我们读书时,老师或打或斥或训,严得象个龇牙咧嘴的天神,但…  相似文献   

19.
吴宜平 《成才之路》2009,(16):73-73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似乎已经成为了警示名言。有的班主任在遇到学生们的缺点和不足时,就采取“狂风暴雨般”、“讽刺挖苦式”的批评,自认为对学生是鞠躬尽瘁、仁至义尽了。殊不知,这样做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实,良药已经不必苦口,批评也可以是甜的。只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利用教学机智地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0.
勾起你的小拇指迁安县第三实验小学吕志会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指路人,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杠杆,是专门医治学生思想病的“郎中”,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学生开处“良方”。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利于病的良药是患者所需要的,我们能否开出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