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听了一节年轻教师的组内研讨课,感慨良多。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半让老师不是十分满意,老师脸上的笑容渐行渐远,说话的语气也少了先前的柔和,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说不到老师的心坎上。这时老师实在忍不住了:"平时上课你们一个个不挺能说的吗,怎么来几位听课老师就把你们吓住了?"这时教室里死一般的沉  相似文献   

2.
偏心眼     
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多心眼”、“缺心眼”司真不少,但“偏心眼”我还是头一回见到。你瞧: 课堂上,那几位好学生手举得要摸着屋顶了,还有几位都快举成雕塑了,可“偏心眼”偏不让他们回答问题,而是叫起了缩着脖,低着头,偷眼看看老师又瞅瞅同桌的“笨学生”。哎,他是天生的“笨蛋”一等奖获得者,哪能回答得上  相似文献   

3.
快下课了,数学老师问:“今天课上还有谁没发过言?”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表示自己还没有发过言。老师和笑咪咪地说:“这是我的疏忽。现在我再提一个问题,请你回答。”当这个学生正确地答完老师的提问,高兴地坐了下来以后,教师才小结全课。  相似文献   

4.
可乐专卖     
听话的学生沉闷的课堂上,老师忽然问大家一个问题,连问几声都没人回答。愤怒之下老师叫起一个学生,那学生却正昏昏欲睡,老师更加恼火,咆哮道:“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你倒是吱一声啊!”学生应:“吱……”  相似文献   

5.
上完课,我忘记把U盘从电脑上退出来。想到前几次总有学生给我送来,就没在意。可这一次,到快放学了还没学生送U盘来。“谁把老师的U盘抽走了?”没有学生答腔!“哪位同学想帮老师送U盘,现在是不是忘记送了?”我换了一种语气。学生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还是没有人回答。“U盘里装的可都是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复习资料啊!再不拿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教师与学生交流“童眼看三国”,很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当老师又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时,全班学生陷入了思考,老师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学生蒋某某,“请你来回答。”这位学生用“中音”,正确但有些“执拗”地回答了这个其他同学都没有答上来的问题。老师赞许道:“老师知道你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要积极举手发言啊!”  相似文献   

7.
开心岛     
《初中生必读》2009,(6):20-20
人缘差 上课了,还有几位同学没来,老师照例点名,同学们一个个地回答“到”。当老师叫到“李明”时,却无人回答。老师纳闷地说:“这个人人缘差,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相似文献   

8.
认识小鱼是在高一的一堂政治课上。政治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没有人会回答,于是他用很鄙视的口吻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亏你们还是重点中学的学生。”突然一个男生站起来字正腔圆地说:“作为学生,有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那正是我们来学校学习的原因。而作为老师,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如果你连这一点都意识不到就不是个好老师。”政治老师一听居然有人公然顶撞他,气得吹胡子瞪眼,指着那个男生呵斥道:“你有什么资格这样和我说话,坐下!”原以为这场风波就这么平息了,谁知那个男生巍然不  相似文献   

9.
邻校几位年轻老师要做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请我帮忙指导,于是我从教学观念到实践层面和他们聊了一个下午。临走时,一位老师感叹说:"滕老师,听您谈语文教学的问题,我想能做您的学生,那帮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也许这话语中带有几多恭维的成分,但我还是兴奋了好几天。跟我上课的学生一定幸福,  相似文献   

10.
跟谁配合     
吴友智 《教书育人》2001,(17):28-29
最近,笔者应邀担任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委。在评议时,有人慨叹:“某老师教得不错,就是学生配合不好。”乍一听,说得似乎很客观。倒是有一次听了特级都教师于永正的课,才知道课堂上只有学生跟老师紧密配合,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课前谈话,有一名学生表态:“我们一定跟于老师配合好。”可于老师却立即更正“不,是我跟你们配合。”顿时,课堂内,掌声雷动。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上究竟是谁跟对方配合,这句话作了明确有力的回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则成了演出“教案剧”…  相似文献   

11.
谁动了谁的奶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听了一堂“好评如潮”的课。其好评主要集中在“教师从头到尾共有近百个提问”——据说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真正实现”了“双主”。一堂课,我记录了:1.所有的提问;2.41位同学中多少人接受了提问?3.回答问题最多的是谁?4.谁回答了“关键的问题”?因为几乎出现了所谓经济学中的“帕累托现象”,即几乎20%的人回答了几乎80%的提问(其中一个佼佼者回答了14个提问)。于是有下述联想:  相似文献   

12.
周归源 《湖南教育》2003,(19):39-39
一、问题结构的优化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问题结构的逻辑性至关重要,如果问题结构的逻辑出了问题,学生就无从回答。如初一的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本文着重写蔡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使我难忘?”这个问题有个预设判断,就是:蔡老师爱学生和蔡老师  相似文献   

13.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苗壮 《山东教育》2003,(13):20-20
开班会让学生自揭伤疤,迟到了可以不喊报告推门而入,课堂上学生有权拒绝回答问题,老师在办公室和学生谈话必须先给学生找个椅子……这些看上去有违“传统”的做法,都是北京市东城区一个叫做“尊重教育”实验课题组的老师们的“创造”。依照笔者的观点,“尊重教育”其实是一种能创造奇迹的较“前卫”的教育。说起“尊重教育”,笔者不由就想起了“让学生举起右手”的河北省安国市的那位教师的故事。一次,那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平日里学习很差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举起了手,但是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一个字也回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15.
傅力 《辽宁教育》2008,(7):77-77
最近一段时间课上常常会默写课文。为了能够当堂反馈,我挑选了几位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协助我一起批改。能够当上“小老师”的同学固然非常兴奋。批改起来也是格外认真。要知道,“小老师”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同学们可羡慕他们了。  相似文献   

16.
老师提出问题,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位学生,而其他学生则“稳如泰山”,老师要求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几乎没有人敢主动走上讲台,点到名的学生总是在老师的鼓励下,羞涩地走上台……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到这种情况。长此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一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使学生长智慧;不仅要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这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以为教学“快节奏”就能产生高效率,进而达到高质量。最近,笔者连续看了近70节的数学课,有89%的课是所谓“快节奏”式的。教学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巩固练习,都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仅有几位学生举手时,就抽其中一人回答,答错了就换一个学生,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的。这样,学生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处在紧张的、疲…  相似文献   

18.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19.
肖琳 《贵州教育》2011,(5):39-39
有幸现场听了一节由贵阳市北郊小学何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很活跃。可课毕,坐在下面的我——一个“大”学生,竟然回想不到老师刚才教了什么,只是感到老师不停地提问,学生积极地回答。下面,就“提问”与“自主学习”来粗浅地谈一谈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聆听专家讲座,印象特深、最具震撼力的要数他举的一个例子:一批音乐研究员去某校进行小学音乐现状调查,“同学,你最喜欢上什么课?”“下课。”学生头都不回地回答,后又觉不对头,又补了一句“还是体育课。”对比我校学生的回答,我幸庆自己的教育理念还不算落后。一天,我去通知某班级把第二天的课调上来上,刚一出口,学生兴奋地欢呼“万岁!”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一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