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柱县远口是酸汤苗聚居的地方,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水路可航湖南洪江、洞庭湖,陆路是川黔进^两广,湖南的咽喉地带。酸汤苗婚嫁习俗别有风趣。  相似文献   

2.
习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相延成习的民间生活方式,它作为民族精神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积淀着异常丰富的审美心理特点,蕴含着特定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该文在审美人类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湘西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民族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大量的婚嫁诗以及与之相关的诗句,生动地展示了先秦时代人们的婚嫁礼仪和婚恋生活,并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细节和本质,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淳朴的婚恋民俗生活画卷,成为研究先秦社会婚姻观念和婚恋生活习俗的珍贵原始史料。  相似文献   

4.
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具有起步早、持续时间长,从一而终的特点;抗战后其他地区的乡建运动相继终止,而四川乡村建设运动却如火如荼,在全国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整个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汇聚了大量人才和学术团体,可谓人才荟萃;卢作孚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相比成就尤为卓著;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也正是从四川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6.
四川峨边彝族婚嫁歌是我国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彝族的婚姻习俗、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不仅展现了峨边彝族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音乐,也体现了峨边彝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音乐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峨边彝族婚嫁歌的类别与功能做了较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9,(1):24-28
商州婚嫁方言词汇数量繁多,内涵丰富,地域色彩浓厚。这些方言词真实记录了农村婚嫁习俗全过程,集中体现了商州民众对儒家"和""孝"观念的认同,反映了"姻缘天定"的大众心理,表达了人们"祈子求福""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这些方言词汇的大量遗留,与商州地理环境、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四川布依族的基本情况,着重论述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习俗,包括耕作制度、作物品种、信仰崇拜、婚丧习俗、节日、禁忌等等。文章认为,布依族稻作文化是适应我国西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结合民族传统习惯而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南方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春节习俗     
《神州学人》2008,(2):50-51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相似文献   

11.
春节习俗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  相似文献   

12.
婚嫁奢办习俗的主要表现为重彩礼、大摆宴席、讲排场。其起源于买卖婚姻。阶级产生后,婚嫁奢办习俗成为统治阶级地位、权力、金钱思想的较量。剥削阶级奢侈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仿效心理、虚荣心使其发展、流传。民俗本身的传承性、稳定性使其得以残存,成为社会“公害”。改革此陋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快四个现代化步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接吻习俗在民国时期多有研究,而今却少有触及。推动认同接吻习俗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健康的视角下对接吻有害身体观点的否定,消解了人们对卫生的顾虑;二是情感视角下将接吻从道德的泥潭中拽出来,使其回归情感正规;三是文学视角下对接吻的认同,主要包括诗歌、杂文、小说及幽默等形式;四是电影视角下对接吻的形象直观的输入和宣介,其影响超出了今天人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四川传统酿酒业不仅生产发展较快,销售推广也有积极的作为,全省形成了几个主要的酒类销售市场,更因战时经济的繁荣及国防的需要而成为酒的消费大省.各类酢房根据自身规模大小,采取以销定产、前店后厂、与酒精厂约定销售等不同的销售方式,有的酒厂还主动派员外出联系销售,甚至在外地自设销售窗口;一些酒厂及酢房开始注重品牌、包装,并广泛参与各类评奖,形成了初步的酒类促销;而各类形式的物流商、坐商、行商、零售商、流动小贩及酒类期货亦相继出现,甚至出现了商业资本、其它行业资本向酒业渗透的现象.所有这些销售形式和手段进一步促进了民国四川传统酒类的销售与生产,扩大了厂家的知名度,增加了川酒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一批四川名酒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合作运动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其他地方大致同步,但也有其自身特点。“防区制”时代,由于缺乏中央政府力量的介入,四川合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川政统一后,通江、南江、巴中等“剿匪区”的农村善后催生了大量的合作预备社,四川农村合作运动得以初步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四川农村合作社数量的急剧增长,农村合作运动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抗战胜利后,四川农村合作运动仍旧保持着一种惯性的发展态势直至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终结。  相似文献   

16.
四川旅行社是近代中国继上海中国旅行社之后又一大型的以赢利为目的、为旅客提供旅行服务的企业,原属官办性质,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成为官商合办企业。四川旅行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促进了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压岁钱问题研究几乎是学术界研究的空白.春节发压岁钱的习俗,遍布全国,相关记载不胜枚举.压岁钱习俗的风行乃是历史的传承和惯性使然.民国时期压岁钱是时人年俗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信函、教科书中,还是真情文章、电影、精美封袋以及诗歌中常有提及,它们都是国人有关压岁钱的历史记忆.与压岁钱风行相伴而生的,是改良压岁钱习俗的呼声,主张之一是储蓄,之二是捐赠,堪称是当时国人的共识.民国时期的压岁钱习俗,在今天看来颇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了民国时期江淮地区随着社会发生巨大的政治经济变动,婚礼习俗发生的巨大变迁。由于江淮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够发达,与其他开风气之先的中心城市比起来,变迁晚、起步慢,传统习俗更加浓厚。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传入,中国各阶层进步人士的极力倡导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社会发生了变迁,婚礼中的一些陋俗逐渐被革除。  相似文献   

20.
婚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仪礼中的重要阶段。中日语言文化间的相似性使中日两国的婚嫁礼俗、仪式及婚宴场合下的忌讳语有着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容易让人联想到离婚、再婚、感情不和、死亡等方面。但是,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有其自身特色,所以“婚嫁”忌讳语的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此研究,可以透过语言现象把握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洞察中日民族文化的“同”与“异”,深化对中日语言与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