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文学界"重写文学史"热潮的展开,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应运而生。蓝棣之从掩藏的"症候",虽显犹隐的"症候"、"症候"与历史文化、理论的"症候"四方面入手,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以"症候"的发现为突破口,以"症候"的解决为切入点,以其新颖独特,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底层文学"的兴起,其在中国文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文学期刊也对"底层文学"的关注度随之提高,这对"底层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底层文学"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增多。本文基于底层文学和症候式分析法,对底层文学的现状进行描述,从"底层文学"精神价值和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境界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症候式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定时期的文学研究术语中总会出现若干高频词,高频词能体现某一时期文学研究的症候。近年来,"范式"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语,使得文学研究呈现出表述的"范式转向":都用"范式"言说自己的理论创见。"范式"话语的广泛使用,除了与"范式"自身所具有的"革新"内涵、知识资源更新中"语词的迁移"现象相关之外,还与"范式"话语所形成的语境压力有关。由"范式"话语所形成的表述范式,不过是诸多关于文学解释中的一种,因而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并未形成根本的断裂。学者们对范式理论的重视不仅反映了其重建文学"本质论"的企图,还表明了在价值失范的情形下重建价值体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重写文学史中重新确立的新的文学规范,试图把过去作为政治依附品的文学解放出来,让文学成为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人在文学作品评价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而蓝棣之的症候式批评方法,正是通过探析作者的深层精神世界,完成对作品的再评价,是在强调主体性前提下以一种极具个性眼光进行的一种重写文学史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面对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那些已经将名字镌刻于文学史之经典文本 ,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和分析能与他们的研究对象一起保持历久弥新的鲜活和生动 ,能够长久引起读者真情的共鸣和更深刻的感悟呢 ?又是什么样的文学批评与分析 ,能够抛弃那些对作品呆板与僵硬地框架式的斧斫 ,真正深入到作品以及作者的“艺术内核” ,血肉饱满地呈现出作品深层次结构的完整意义呢 ?蓝棣之教授的“症候式”分析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正为我们的疑问和期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蓝先生这样诠释症候式批评理论里的“症候”概念 :“‘症候’直接来自精神分析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施蛰存小说《石秀》的互文性研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石秀作为性变态的症候进行分析,认为《石秀》是对传统英雄的消解。作品给予英雄以正常的情欲,将神性的英雄还原为现实世界的人。文本揭示了在性本能的驱动下,人在情欲中的挣扎和由之产生的罪恶,因而,作品在形象塑造与文学精神上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翻译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对它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其自身普遍的、本质的特征,然而目前人们对翻译文学特征的论述明显不够,甚至往往把它和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混为一谈。本文引入"杂合"概念,论述了杂合性是翻译文学普遍的、本质的特征,是文学翻译具有跨语言、文化"再创作"性的必然结果。杂合性彰显了翻译文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研究,它本质上是跨文化交流语境中的语言、文学、文化译介研究。杂合性是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进一步建构翻译文学研究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历来凡是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理论大都对文学的本质问题提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特雷·伊格尔顿也曾在<文学是什么>一文中进行过批评式的探讨,其中涉及到了对文学的虚构性问题、文学语言"陌生化"问题、丈学的实用性和稳定性问题的批评,以及价值判断与文学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没有本质.笔者认为,无论文学有无本质,文学肯定是存在的,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若安 《现代语文》2007,(11):33-34
本文对《花月痕》作症候式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中名妓是名士心态的解读以及韦痴珠、荷生两个主人公形象、两条故事情节模式鲜明对比是作者的焦虑的表现,是在近代语境中士子的价值得不到实现的潜意识不得发泄,在文学叙述中移情。进而简析近代中国士子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症候式阅读法不仅需要关注文字表面所阅读到的内容,而且需要探索文章沉默、失语与空白的内容。赖希基于症候式阅读法,指出性格分析的心理学由于揭示了由存在条件决定的人的心理生活的这一过程,从而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中两个悬而未决问题的"空白":一是日常生活是怎样转变为意识的;二是意识形态为何具有相对独立性。将赖希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与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相关阐释对比,发现其逻辑上的"失语"——对广义上"教育"的空白,将赖希对第二个问题的回应与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将个体召唤和建构为主体"相关阐释对比,发现其在内容上的"失语"——对"社会总体语境"的空白。因此,赖希在个人从社会总体"全身而退"的语境中,探讨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结构,表现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狭理解,最终导致其对这两者结合的可能性期待全面崩盘。  相似文献   

11.
韦勒克的文学观主要是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理论与文学研究方法融为一体。他认为文学具有其独立性和独特性,文学研究处于第一位的应该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不应该把文学的研究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混同起来,或者用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代替对文学的研究。韦勒克重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重视"类型史"、"规范体系"对文学史的意义,这对文学史的研究无疑是很有创新意义的。韦勒克文学史观的缺陷在于未能把"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理论走过了30年的路程。经历了一个以主体性话语和审美主义话语为底蕴的理想主义言说,到文学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建构,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如何可能的追问,再到元理论与反思性成为普遍的文化症候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文学理论合法性的诉求。而文学理论也在回应时代的"急难"中发出了应有的声音。透过纷繁的现象表层,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理论30年从文学观念的拓展、思维方式的变革,到研究领域的深化、研究资源的丰富,特别是知识讲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事实上,文学活着,理论依然精彩。  相似文献   

13.
<正>优秀学术著作的完成不仅是写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更是学科视野、专业素养和学识能力的综合呈现。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对学术热点的追踪与跟风,对文学"现象"的层累式的挖掘和解读,对以文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为代表的迷恋和阐释,几乎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场域最具"在场"感的研究范式。相比较而言,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较为边缘化。学院派的精英立场从"人的发现"开始,往往止于"成人"的发现与解读,不屑于对人类进行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十七年文学中的几类作品的症候式分析,说明十七年文学在强大的主流意识的包围之下,从表面看似乎仅仅是“时代的晴雨表”,然而在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引导之下,其背后却潜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此以一种“主流之外”的眼光,挖掘其文本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说明十七年文学的独特性及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相似文献   

16.
将文学形式与内容区别开来,是为了更清晰地研究文学存在的独特方武和意义功能指向的问题.文化研究不是对文学形式的背离,而是一种超越.本文探讨了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着重从"关系主义"、"整合主义"、"本土主义"和"未来主义"四个层面给予了分析与阐述,指出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既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的提出,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出多重的宏观的文学形式理论的建构维度,其思想具有普遍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方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南方神话在各民族生活中长期流传,在"俗"与"圣"两种领域继续发展,具有对外是协调自己族类以至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抵御灾害性自然现象的旗帜和幻想的武器,对内起凝聚族类意识、调理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研究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对构建颇具东方色彩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史观和审美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经典的中心——谈哈罗德·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在他对西方文学的历史建构中,莎士比亚居于经典的核心。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上,运用其"影响的焦虑"理论进行考察,发现莎士比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常的语言表现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相对于传统和他人的研究而言,可谓独树一帜,这与其特殊的理论关照和特异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翻译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翻译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包含在"翻译学"中的翻译文学研究,二是把"文学翻译"作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的"文学翻译"研究,三是"翻译文学"的研究,即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属于文学研究及文学文本研究,这类研究最为薄弱。要建立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就不能简单地将"翻译文学导论"置于一般的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中。必须以中国翻译文学为感性材料,以中国传统翻译文学理论为基本资源,构筑翻译文学的独特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20.
巫术文化是原始文化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楚辞》为例,反映出巫术文化的神权目的性是"迷狂"的根源,迷狂式的创作催生了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强烈的抒情;进一步看,巫术文化与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存在着辩证互动的关系,巫术思维与艺术思维具有共通之处。这切合"文化诗学"的旨趣,能够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