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十月,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和全蘇政治與科學知識普及協會(以下簡稱爲全蘇協會)的邀請,組成訪蘇代表團赴蘇聯訪問,學習全蘇協會傳播知識的先進經驗,並增進中蘇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代表團在訪蘇期間參觀了全蘇協會的總分支會和它的许多附屬機構,每處都舉行了座談會,職取了爲我們特別准備的專題報告,和對我们所提問題的解答。全蘇協會又爲代表團安排了周密的參觀訪問日程。參觀訪問的單位中包括蘇聯科學院、莫斯科大學、全蘇農業展覽會  相似文献   

2.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於三十四年夏,到今日僅有三年短短的歷史。三年之中,國内國外曾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件——德國崩潰、日本投降,四強分裂,政治協商,全面内戰,和平運動。在這種兇險的浪濤中,呱呱墮地的“科工”雖然起不了什麽作用,但也沒有迷失方向。相反的,這種民主與反民主的鬥爭場面,却加强了我們的信心,提高了我們的警覺。首先我們必須說明,為什麼我們要組織一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科工”是一個職業團體,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工會,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學術團體。這並不是說我們對於科學研究不感興趣,相反的,我們認爲提高科學家的待遇,改善科學家  相似文献   

3.
蘇聯科學院院長、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全蘇政治與科學知識普及協會主席、蘇聯百科全書總编輯,兩次榮获斯大林獎金的科学家瓦维洛夫於本年一月二十五日在莫斯科因病逝世。瓦維洛夫是蘇聯以至全世界的傑出科學家,他從二十四歲出學校以來的時候開始,就已將他  相似文献   

4.
苏联偉大的礦物學家和地球化學家:維爾纳斯基與費爾斯曼先後逝世於1945年。這兩位偉大的學者的學說不僅成为苏联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有力的科學指導,並且也给世界科學創立了一個新方向。“地球化學”及“生物地球化學”是由這兩位偉大的苏联學者開始建立的。 這里刊載了費爾斯曼的学生希爾巴科夫教授在1950年寫的一篇回憶文章。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這两位學者如何把自己研究的科學成为服務於祖国建設的科学。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些這兩位學者野外工作的情况。由於原文太长,曾略加删節。——译者  相似文献   

5.
這篇文章是根據他在倫敦文化關係協會科學組的一篇演講所寫的,原載“英蘇雜誌”。我們把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美帝圖謀控制世界科學技術的野心罪行”合起來看,就可以明白蘇聯科學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有着什麽本質上的不同,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蘇聯的科學是先進的科學,美帝的科學是反動的,在沒落中的科學,蘇聯科學為誰而服務,美國科學又是為誰而服務了。  相似文献   

6.
據新華社去年十二月十三日的報導,蘇聯“文學報”消息:卓越的蘇聯作家、蘇聯介紹科學的文藝的創始人之一米哈伊爾·伊林於十一月十五日逝世,享年五十八歲。伊林是中國人民最熟悉、最喜愛的蘇聯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已介紹到了中國來,成千成萬的中國少年、青年和知識份子都珍愛伊林的每一本作品,這些作品對我們有啓發學  相似文献   

7.
為迎接新中國誕生的第一個新年,我們於上年十二月間向多位科學界的先生們發出一封信,這樣說: “輝煌的一九五○年迅將來臨。在這一年間,我們可以預料到的,爲全中國的勝利解放,爲經濟建設及文化建設的大力發展。很顯明的,一九五○年將標誌為中國人民由貧困到富強,由災難到幸福的轉捩點,這其間,科學將發揮很大的作用。敝刊爲一本通俗科學期刊,在這偉大的新時代,我們更當勉勵自己,充實内容,刷新篇幅,好好担當本身的任務。每年新年,我們均有特刊的編輯,這囘的特刊,我們更想把它作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及文化建設的一支號角。我們因此計劃以“新中國、新科學”爲這一特刊的總題,請求全國科學界的先生們在這一總題之下爲讀者講幾句話。無論是過去中國科學工作的總結,今後中國科學工作的展望,科學工作者的道路,以及一年來的科學成績就某門科學講,或是就一般情况來說,均爲我們所深切期待,亦爲讀者所樂於知道。……”截至發稿日為止,我們收到了二十位先生的赐文,有就普及與提高,新科學的内容和方向,科學工作者的今後任務幾個問題發抒意見,或取某一文題撰賜專篇,前者我們編入“新中國新科學”的總題下,後者我們列為“特稿”發表。我們很感謝這二十位先生,使能如期有了一本相當豐富結實的特刊,我們即以此特刊貢獻給我們讀者希望我們的讀者接受這一份禮物,在一九五○年中加緊科學與技術的業務學習,在新中國的建設工作中,勇敢地,熱情地,做人民的勤務員,先鋒隊! 上面六個字是集的毛主席的字,我們在他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面邁步前進,我們須時時不忘毛主席給我們的教育和啟示,發展生產,發展科學,逐步完成新中國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偉大任務。  相似文献   

8.
“蘇聯人民怎樣戰胜旱災”,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全面的敘述了蘇联人民的戰勝旱災改造自然的經驗和成就。從这篇文章里我們可以看出來制止旱災改造自然是涉及許多方面的、綜合性的科學问題。參加這件工作的不僅是農業学家和土壤學家,生物學家,還包括氣象学家,地質学家,水利学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電氣工程師和機械工程師,不僅是各科科學家,蘇聯的廣大人民群眾、工人、農民、婦女和成千上萬的少年先鋒隊員都参加了這個戰鬥的行列。蘇聯人民在很短的時期里把一部分地球的面貌改變了,標幟着馬克思列寧主義光芒照耀下的先進科學理論的不可戰勝的力量和苏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相似文献   

9.
學習自然地理是培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底世界觀和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底最有力的方法之一。我們通過自然地理的學習,可以認識地面上的高原、平原、邱陵、盆地、山脈、河流,海面的洋流、波浪、潮汐,大氣中的刮風、下雨……;這些物質,都在不斷地運動着,變化着,發展着。我們通過自然地理的學習,可以瞭解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可以知道更多的各種各樣的以及不同地區的自然情况,和人類戰勝自然的具體事例。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去學習自然地理呢?为了保證能正確地學習,更好地學習,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基本要點: 第一、要好好掌握自然辯證法的法则,加强自然地理的理論學習。我們不管學習社會科學也好,學習自然科學也  相似文献   

10.
最近幾個月來,研究生物學科的朋友們都在熱烈地學習米丘林·李森科學說。不可否認的,由李森科所整理後而提出的米丘林學說,特別是其中關於遗传和進化的闡釋,已經为生物科學劃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所以,這一個學说是每一個搞生物學以及從事於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工作的人們都應該學習的。 這里所寫的,是上海生物學会米丘林·李森科学說學習小組在討論時所用的一個提綱。它祇是由少數人草率地擬訂的里面一定还有許多缺點,所以要發表出來,是向大家提一些可供參攷的意見,希望從這里開始,拋磚引玉能夠產生出一個有系統的、完整的、合乎理想的學習米丘林·李森科學說的體系出來。李森科说過:“生物學各科的工作者,要精通米丘林學說底深奧理論,最好的方法還是去研究米丘林底著作,把它們反覆讀熟,然後再依解决有實際重要性的问题的觀点来分析它們。”可是,在今日的中国,要參攷米丘林底著作还是件十分困難的事。為了使參加學習的同志們容易有所參攷起見,我們這一個小組里所指定的參攷材料祇是李森科在蘇聯列寧農業科學院一九四八年大會中所作的關於生物科學現狀的講词這一個文件,已經有四、五種中文譯本,所以應該是不難獲得的。  相似文献   

11.
我們展開天文普及工作是在1949年開始的。去年,利用課餘時間,協助學校積極整修因戰爭而停頓了一年多的天文設施。後來在華東大學社會科學院二部同學搬來我們學校的時候,配合學生會的工作,招待他們觀測月球,參加的包括華大社二部和政治系俄文班的全部同學,以及三部七部的同學,一共二百多人。從這一次开始,陸续招待了近十次的不同規模的觀測,其中人數較多的,有  相似文献   

12.
國際數學家會議於4月25日在羅馬舉行。這個會議是在意大利最大的數學家,國立高級數學研究所所長,蘇聯科學院外國通訊院士佛蘭西新哥·塞維利教授五十壽辰之際召開的。  相似文献   

13.
瀋陽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籌委會東北工學院冶金系物理教研組會員工作組,會員有沈洪壽、楊德新、赫贵忱等二十三位教授、講師和助教。他們在學校黨政的支持下,利用系內實驗儀器,進行物理形象表演,向勞動人民普及物理學知識,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這是高爾基在他逝世以前七個月(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中)給西伯利亞伊爾庫茲克學校學生們寫的信。在這封信里他鼓勵少年們熱愛科學,“因為人类沒有比科學更雄偉更勝利的力量呵號召少年們去获取“最淵博的科學知識”以便運用科學的力量“培植整個的原野如同一個花園”。在這封很短的信中,充滿了高爾基對於科学,對於少年兒童,對於祖國未來的深厚的熱愛。我國現在正在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時候,這封信對我國的少年們也是十分適合的。——編者  相似文献   

15.
“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對於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保護勞動人民的健康非常關心。在世界上没有一個國家像蘇聯具有這樣分佈廣闊的普及免費醫療的機構。在世界上也没有一個國家,醫學在那里比在蘇聯更順利地獲得發展。十九次黨代表大會的指示中曾這樣說:“醫學工  相似文献   

16.
當探採礦物或做其他工作的時候,經常需要很快地决定礦岩或其他物質的化學成份。但當實行分析的時候,一般的都採用普通的方法——應用化學藥劑對於物質的反應——這樣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有時會許需要幾天的工夫。 蘇聯的科學家——蘇聯科學研究院卞贊斯基分院阿爾布卓夫化學專科學校的教授別爾格和他的伙伴捷契里巴烏木,發明了在三十分鐘內完成礦岩化學成份測定的儀器。這種新式自動氣體滴量計的作用,主要的是應用化學分析的新方法。 衆所週知,任何一種礦物當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分解出各種不同的氣體(水蒸氣和氧氣等)。 這樣一來,假如将定量礦粉放於電爐內加熱,那麽根據其分解出來的氣體體積,即可判定其化學成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學為了纪念五四,曾於五月五、六、七日由理學院和工學院各系舉辦了科學展覽會,招待人民解放軍、郊區農民和附近工人、學生、市民參觀,向工農兵大众介紹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識,幫助他們了解自然规律,掌握生產鬥爭的知識;更好地担負起今后經濟建设的主要任務。化學系的展览內容,主要是關於空氣、水和糧食的一些基本知識,他們还编了說明书,現在發表在這里,以便在全國範圍內傳播。  相似文献   

18.
我們的信念中華自然科學社成立於民國十六年,最初由幾位大學就學的青年所發起。時值政府初奠都於南京,一切建設事業,正新興蓬勃。他們幾經研討,認為科學事業,切合時代的要求。因此互相砥勵,共同獻身於我國科學事業,以樹立國家强固的基礎。這個團體,由於多數青年科學家的攜手,不懈的工作,不斷的檢討和刷新并且逐年增加朝氣蓬勃的新份子,現在已成爲擁有二千多社員的科學團體,對於我國的科學發展,已經有了許多貢獻。一個永久性的科學團體,她的生命的持續發  相似文献   

19.
我們的地球和其他行星是怎樣形成的呢?人們很久就對這个问题感到興趣了。可是直到最近以前科学還不能给他一個正確的答案。僅僅是許多不同的科學假定。 蘇聯科学界去年宣佈了自己关於行星起源研究工作的總結。這是关於地球和其他行星起源的最正確的新理論,是由奥·尤·施密特院士最先提出來的。假如我們從遙遠的宇宙空间來看我們的地球,就可以看到這样的景像:地球和其他行星繞着太陽,一直向着一定的方向運博。行星的路徑成为圆形而且排列在一個平面内。此外,所有的行星好像陀螺一樣,依着一定的方向旋轉。這正说明了太陽系是一个非常精確的結構,各行星不是单独地而是在同一個時間內一起產生的。到形成行星時,太陽周圍有很多小分子——灰塵在運轉。這些灰麈互相黏在一起同時逐渐地結合成一個大的球體——行星。地球也是這樣產生的。 資本主義国家的科学家說:地球和行星是當着某星球經過太陽时,從太陽拋出的轉動物質形成的。因此,他們認  相似文献   

20.
今年有十個科學團體,在南京舉行聯合年會,這是一件盛事。在聯合年會前兩個星期,中央研究院才舉行過院士會議,在那個會裏,他們提出了學術獨立的口號。以我個人的看法,學術界同仁,雖向着學術獨立這條路上走去,這意思就是說,我國要有獨立發展的數學、物理、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地理學、天文學、氣象學等;然而國内的環境却促使學術孤立起來,這意思就是說政府和民間,給他們的同情和援助,實在太微薄了。在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之前,九月初北平研究院亦舉行過該院全國性的第二屆學術會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