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阎连科的《丁庄梦》是中国第一部描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叙述了当人类被突然抛入自己制造的灾难时,他们形形色色的人性大爆发。本文结合其具体文本,从丁庄人卖血时的疯狂及热病爆发后的苦苦挣扎两方面入手,力图揭示人性之舞在文明失范的条件下是如何裂变,又是如何经受考验从而保持自己美好的一面的。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不仅是一种单一的生理性疾病,也是一个被人为定义、建构起来的产物。"瘟疫"是理解艾滋病这种流行病的主要隐喻,用来指最严重的群体灾难、邪恶和祸害。除此之外,它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为一种道德批判、或政治态度。本文将以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为研究对象,浅要分析艾滋病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其多重隐喻修辞是如何被艺术性的书写、表现的。以此瓦解艾滋病的隐喻性,给予所有疾病患者以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某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兴起卖血的高潮,形成了该区域大面积的因有偿献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情形。本文对有偿献血人群卖血的社会背景和行为动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红斑狼疮等疑难杂症……近来,疯狂的"神医"——张悟本与疯狂的绿豆成为家喻户晓的"养生明星"。实践证明,这只是一场疯狂的伪科学。然而,闹剧背后,留给我们的却是这样一个"冷思考":科学的研究成果如何才能迅速而有效地转化到群众中去?真正的科学家何时才能成为群众的明星?  相似文献   

5.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家余华以许三观不断重复卖血的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许三现生命苦难的历程.许三观为什么能如此频繁地卖血却不死?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使他在苦难面前竟能如此地坚韧和顽强?基于这些问题,从许三观乐观的生存信仰、血缘和家庭观念以及对于“平等”的追求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诠释出许三现在苦难中表现...  相似文献   

6.
《地球上的王家庄》,以儿童的视角叙述"文革"的故事,虽然淡化了历史背景,滤去了人性的疯狂与斗争的残酷,但个体的命运仍打上时代的烙印,有着淡淡的隐痛。父子两代追求科学,认识世界,却成了王家庄人眼中的"异己","神经病"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与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本文重在揭示轻逸戏谑背后的心灵创伤,个体命运背后的时代投影。  相似文献   

7.
<正> 河南省南部有个后杨村,全村近4000名村民中有近一半人因卖血感染了艾滋病。在这里,最可怜、最无助的是那些父母亲都得了艾滋病的孩子们。他们与其说还有双亲,不如说是“孤儿”。其中一些孩  相似文献   

8.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养育了许一乐九年,却被认为是做了"乌龟"。许三观从一乐父亲的身份转变为不具有血缘关系的养父身份。伴随着伦理身份的改变,许三观又和林芬芳上床,这一举动违背了许三观作为许玉兰丈夫的伦理身份。许三观在陷入伦理困境后,通过卖血弥补一乐惹的祸,用命卖血拯救一乐的这一伦理选择,让他实现了伦理身份的回归,也解除了伦理困境。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研究视角,梳理出许三观"被指做‘乌龟’——与林芳芳偷情——用命换血拯救儿子"的这条伦理主线,通过分析作品中许三观伦理身份的转变以及走出"伦理困境"的过程,进而阐释他在改变伦身份中完成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血"是余华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血"本身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将从"血"与血缘、"血"与生存、"血"与血性三个方面,对《许三观卖血记》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体现了余华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底层写作的代表作品,其文本象征了一部"卖血"的民间寓言。在《许》中,呈现在文本最前台的是普通的小市民个体许三观经由十二次卖血连缀起来的一生:从回忆中的少年,到健硕的青年、艰辛的中年,再到垂垂老矣,看似庸常实则蕴含咀嚼不尽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记》单纯的叙述受到了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影响。巴赫与余华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使他们达成了一致,由此,余华在巴赫的引领之下告别了"虚伪"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成都彻底封杀"疯狂奥数",赢得了一片支持欢呼之声。不少网友甚至期待这样的彻底整治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因为疯狂的奥数演绎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民怨"。因其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家长、学生都不得不参与其中,而不少学校、老师,甚至地方教育部门也乐见奥数汹涌。消极面过大、疯狂不止的奥数,使得相关部门也不得不铁腕封杀。  相似文献   

13.
"私权利/公权力"、"个人/社会"等二分维度在国家艾滋病预防控制的视野中集中表现为"主、客位"视角的割裂。公共卫生系统在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中从"客位"视角出发,以疾病的社会控制为目标,运行基于实证主义的实践操演;而个人基于"主位"视角对疾病的认知、想象和实践往往被隐匿和忽视。呈现艾滋病预防干预中"主、客位"视角的割裂和对峙,从高危群体的"主位"视角反思干预的方式和内容,能够为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的优化提供新的路径和思索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活着》中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生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表现生命的顽强。又在《许三观卖血记》获得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以“卖血”换得个人生存价值,升华生命意识;最后,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相似文献   

15.
教子德为先     
报载,青海省乐都县马厂乡甘沟滩村村民陈邦顺夫妇,卖血供儿子上大学,儿子却将父母卖血所得的6.35万元挥霍摆阔。父母卖血儿摆阔,为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教子必以德为先。  相似文献   

16.
尊严无价     
大地  红豆 《家教指南》2004,(6):54-56
据卫生部艾滋病控制中心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已达3802多万人,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有关专家预言:到2008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将突破100万人!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主要杀手之一。据对这380多万艾滋病感染者的分析,70%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中仅受河南省上蔡县小李庄等地血浆传播的,就占感染总数的3成左右,达50万之巨,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县的人口!拒绝卖血1989年3月8日,河南省上蔡县小李庄村的李豪与牛爱芝喜结良缘。婚后,他们借贷5000元,盖起了塑料大棚,种上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希望靠劳动和科技改变贫穷的家境,走上…  相似文献   

17.
对网络虚拟偶像的疯狂追逐成为当代青年人乐此不疲的文化行为之一,这一现象发生背后必然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联。本文以二次元唱见"洛天依"为个案,分析得出网络虚拟偶像背后所表现出来的青年人消费文化的符号嬗变、青年寻求社会认可的颠覆映射及青年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成分,从而达到引导网络虚拟偶像现象良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血与生命有着必然的联系,其本身带有拯救性.在鲁迅小说<药>与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都存在"血"的意象.从这一意象切入,可以看到,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改革开放十多年这两个历史时期,用血来救助生命所具有的不同意义与价值以及人自身的拯救能力在不同时代的偏失.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患者长期处于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之中,他们饱受歧视与压抑,成为丧失部分权利和地位的"身份受损"群体——污名群体.本研究对北京市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成长阶段以及影响性知识、艾滋病知识获取的主客观因素显著干预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并指出艾滋病的"内部可控性"和"消极符号化含义"对延续艾滋病患者群体污名化处境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家一般都知道有个"艾滋病日"(12月1日),也可能听说过"麻风节"(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这是两个涉及重大疾病的世界(国际)性活动节日,全称分别是"世界艾滋病日"和"国际麻风节"。为这两种令人恐怖的疾病设立"节日",人们可能会感到滑稽:难道国际上要在此日倡导、庆祝或纪念艾滋病(或麻风病)的传播吗?其实,国际上设立这两种节日,是为了呼吁人们重视对这两种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