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久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教学参考书和各种版本的古诗文注释中将“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注解为“原来、当初”的意思,那么诗中为何用“元”字而不用“原”字呢?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近日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二○○五年元旦来临之际,让我们说说“元旦”这个常用语词吧。“元旦”今指公历一月一日,它沿袭古汉语中的“元旦”而来。原来“元旦”指夏历正月初一。吴自牧《梦粱录·正月》云: “正月朔日(即初一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原来“元”的本义就是头、首。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 “元”的字形均为突出人的头部的象形字。古文献中不乏“元”指人头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3.
教例一 :错写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 ,先让学生看清课题 ,然后看他板书课题 ,靳老师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 ,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 ,当即指了出来 ,此刻 ,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 :“有了这个词 ,你就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踊跃 ,思维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 :1 这样的小村庄是怎样的?2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 ,肯定急于想知道答案 ,此时 ,教者抓住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 ,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学习能满足学生需要时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变…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复习《诗经》中相关篇章时,往往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常说的‘诗三百’是指哪一部书?”可是,一次公开课上,这个老问题却引出了个“新问题”。当执教者征寻学生疑问时,一个学生质疑:其它国家有无“诗三百”? 意外的这一问,当时就引起了执教者的注意、听课者的兴趣。课余,  相似文献   

5.
如何将汉语的“的”字正确无误地译成英语,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选甲种本的英译是:A man’s ability maybe great or small  相似文献   

6.
教例一:错写特级教师靳家燕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先让学生仔细看清书上的课题,然后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当即给老师指了出来。此刻,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有了这个词,你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踊跃,思维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1.这样的小村庄是怎样的?2.为什会这样?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肯定急于想知道答案,此时,教者抓住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学习能满足学生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要我读”…  相似文献   

7.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8.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思。“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相似文献   

9.
引子: 一天,和几个同事到饭馆去吃饭。席间,可能是因为饭菜特不合口,大家颇有微词,纷纷“数落”端菜服务员的“不是”,害得她连忙致歉。还是我帮她圆场,劝其代为向“厨师”转达,才平息了如此尴尬的境况。此时,我也冒出这样一个疑问:这到底是端菜人的问题,还是做菜人的问题呢?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是否也有此番境遇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尊严》一课的教学顺利地进行着。突然,好问的小陈提问:“为什么杰克逊大叔认为哈默是个百分之一百的富翁?”他的问题引起了一阵哄笑。一学生抢着说:“因为他有尊严,懂得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人生,所以说他是个百分之一百的富翁。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没建设性。”小陈脸红红的,我鼓励他:“还有问题吗?不怕,大胆说出来!”小陈接着说:“我想问问,大家都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这一句话吗?”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对呀!难道你不赞同?”“我不这样认为。在这篇课文中的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经过努力成为了富翁。看来,‘他是个百分之一百的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读过‘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有尊严。但他最终没成为富翁,而且还饿死了,这与哈默的境遇截然不同。难道有尊严就能成为富翁?这就是我的疑问。”顿时,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我把握住这个教育契机,及时让学生展开辩论:“你们对小陈的疑问有什么看法?”一阵沉默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学习委员小玲说:“我觉得小陈说得有理,有尊严不一定能成为富翁。因为成功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辩论高手小高说:“对,尊严只是说明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并不代表一个...  相似文献   

11.
“历”和“厉”是同音形近字 ,教学这两个字时 ,我主要从字形入手 ,对它们进行了辨析 :都属“厂”部 ,所不同的是“日历”的“历”是在“厂”部里有个力量的力 ,“厉害”的“厉”是在“厂”部里有个千万的万。但是在后来的实际应用中 ,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将“历”、“厉”混淆 ,尤其爱把“厉害”写成了“历害”。鉴于此 ,我又想出了一个比较直观有趣的办法 :我把这两个字比平时扩大了五倍写在黑板上 ,一边写一边说 :“工人叔叔在工厂里出力做工。”这样黑板上出现了一个大的“历”字 ,我又指着它接着说 :“他们干什么呀?原来是加工日历 ,经历…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揭题师: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学一首诗歌,题目很简单,三个字。生齐答:有的人师:(教师板书:有的人)"人"字笔画虽然很少,但写得时候也要撇、捺有力。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听仔细,同学们的疑问或许也是你的疑问。生":有的人"指哪些人?师:(学生举着的手都放下了)就这么一个问题吗?全部哑了,哈!还有没有第二个问题?好,你说。  相似文献   

13.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字的偏旁或成分笔画变形。象“奇”和“奔”的上部同是一个“大”字,在奇中“大”字末笔变捺成点,而在奔中则不变点。那么,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同是“大”字末笔,在“奇”中敛笔成点,而在“奔”字中就不敛笔呢?一般地说,这是由于字的笔画布局需要,亦即由字的间架所决定的。现就“点”“捺”变化问题谈两点体会。 一、变“捺”为“点” 捺在有些字中宜缩不宜伸,即要变“捺”为“点”。这样写的原因,实际上是为了少占地方,使字的布局趋于合理。归纳起来有  相似文献   

14.
《示儿》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其中有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课本对“元”的解释是:“元”同“原”。很多学生提出:为什么“元”同“原”,为什么不能写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古代的“元”和“原”字是泾渭分明的:“原”字只有“宽广、平坦的地方”之意,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平原、高原之类;而“元”字包含“最初、第一个、最早”等义项,如元旦等。到什么时候有了变化了呢?据载朱元璋刚刚当皇帝时,元朝在北方还有残余势力。他在批阅奏折时,每次看到“元来”的字样,就大…  相似文献   

15.
“教学”成为教学生命的题中之义,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不知有人是否想到过来一个“对换”,将“教学”互换为“学教”,或提出“教学”与“学教”同行。数学中“等式关系”,只是揭示了两边分值的等量关系.而两个字的互换所产生的意义不可小觑。这一“换”的实质,将会产生一个自我扬弃的“革命”,会给教师琢磨神圣工作新的切入点;这一“同行”的确认,将会提升一个教育理念,会激活教师潜在的教学机智。在新技术层出不  相似文献   

16.
秦一义 《班主任》2012,(9):28-28
章回小说,每一章末尾都有“下回分解”四个字——说书人说到紧要处,就打住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叫“扣子”,也叫“包袱”,为的是吊人胃口。教学中.有时也会有“下回分解”。有学生在课上提了一个老师预料之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很多人脑海里,根本不存在“厶”这样的字眼,看到这个字,很多人会有疑问。是“么”差了一撇,是“私”又差了一边。不管怎么看,“厶”都不像是一个字。其实“厶”是“私”的本字,在先秦文字里,只有“厶”而无“私”,“厶”也读si,平声。  相似文献   

18.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19.
一“圆的认识”,这是小学里常被老师选作公开课执教的教学内容。从各类报刊或网络中,我们可以搜索到近百份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教学“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前我思考了3个问题。第一: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直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反思我们成人头脑中建构的概念,也许对我们的教学不无启发。第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第三: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相传宋朝有个凭贿赂中了解元的张安,一次读书时看到书中有“蔡中郎”三字,便破口大骂古人才疏学浅,连“郎中”都弄错了。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灵帝时做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嘲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张安:“张安成安张,少见又怪多。改行当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