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韦庄是唐末五代人,家居京兆杜陵,即今之陕西西安。他很有才华,感情丰富,又处唐朝末年,“国家不幸诗家幸”,写出了《台城》《古离别》等传世名作。他也是五代著名词家,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上承白居易、刘禹锡,下启南唐冯延巳、李煜等词家,韦庄一共写过五首《堇萨蛮》。《芏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一首塞北游子对江南的深情赞歌。  相似文献   

2.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人事代谢的嬗变,江山胜迹的永恒,最易诱发骚人墨客的思古幽情,联翩的浮想,也是文情并茂,叹唱有致的怀古咏史诗产生的现实土壤,以此为吟咏对象来抒情寄概的名篇佳作,可谓众彩纷呈,代有绝唱。杜牧的《江南春》和韦庄的《台城》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篇什,两诗的作者:一为“苦心为诗,本求高绝”(杜牧《献诗启》的“晚唐翘楚”(《一瓢诗话》);一为“吾有歌诗一千首……班班布在时人口”(韦庄《乞彩笺歌》的“艺苑之雄”(《十国春秋·韦庄传》);两人皆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氏,均出身…  相似文献   

3.
严羽在《沦浪诗话》中,反复强调以盛唐为师,标举盛唐诗为第一义,以盛唐诗为评价诗歌的标准,高度推崇盛唐诗人,“盛唐诗”成为严羽论诗的核心.然而,严羽眼中的“盛唐诗”深深地带有其个人诗论色彩,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严羽的盛唐诗歌观与其诗学旨趣密不可分,给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娟 《现代语文》2007,(4):118-118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韵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殷瑶的诗美学在盛唐美学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有着显著的地位。其《河岳英灵集》“序”、“集论”在“选”、“评”两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提出了“兴象”的诗美学范畴,成为对盛唐诗美的最好说明、阐解,也成为中国诗美学的重要范畴。殷瑶的美学思想有着鲜明的盛唐时代特色,诸如对六朝诗美学的科学态度,选诗的主体自持性、自信力,对声律美学的恰当评价,从而熔铸出美学新精神。其美学思想既来自盛唐美学,又对之起到了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6.
几经战乱,徐特立诗词尚存50首,包括人称“诗教”的《校中百咏》30首,其特色是:  相似文献   

7.
送别诗是人与人在离别时所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发展了六朝以来融情入景的诗歌传统,在抒发离别情感时,融入大量山水自然风景和风俗人情,即渲染了离别之情的表现力度,又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山水送别诗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主旨,多解作干谒求进或表现隐者内心矛盾。而从洞庭母题所包含的秋、送别等涵义,“临渊羡鱼”之典下句“退而结网”的比拟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谦恭、平和、阁大的盛唐隐者情怀的诗,干谒与矛盾都非确解。  相似文献   

10.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11.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两首写到了“佳人”,但历来论者对其意蕴众说纷纭,且少有人触及这两首诗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阮籍《咏怀诗》十九中的“佳人”和《咏怀诗》八十中的“佳人”,在内在意蕴上是一致的,是阮籍根据魏晋人特有的审美标准构建出来的理想人物。她融和了庄、屈精神,体现了个人仪态形貌之美与内在才能、气质、人格之美的统一,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是,《咏怀诗》十九写的是这种理想的构建,《咏怀诗》八十写的是这种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2.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4.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16.
后蜀韦縠距韦庄时代较近,其唐诗选集《才调集》收韦庄诗63首,其创作顺序与明代朱承爵十卷本《浣花集》诗作次序大致相同,据《唐音统籤》韦庄散佚诗作大抵是入蜀后诗作的观点,《才调集》所选韦庄诗作后半部分多数乃韦庄入蜀后诗作。  相似文献   

17.
清代王蕴章在《燃蜡余韵》中记载,林蕴林在山东济宁写了一首诗:“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依此画了一幅扇面,蕴林见了后说:“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此语甚妙。  相似文献   

18.
陈佳 《语文知识》2011,(3):64-66
束皙《补亡诗》补《诗经》六首“有目无辞”之缺,列于《文选》各体诗之首,本文从“补亡诗”产生的原因入手,考察萧统将束皙《补亡诗》列于《文选》诗之首的原因,分析萧统对束氏作品的推崇,同时引入对束作的不同评价的解释,探讨《辛卜亡诗》的作者,思考与诗乐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离别是唐代诗歌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题材,但晚唐离别诗的情感与初盛唐存在鲜明的差异,它已不再雄健浪漫,自然飘逸,它的情感走向了悲愁、淡漠、闲适和清幽。究其原因,是时势的变化影响了晚唐诗人,以及诗风,加上变革后的儒、释、道的影响,晚唐离别诗已失去了壮大昂扬之气。  相似文献   

20.
仲宁 《小学语文》2008,(10):52-53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选人的《赠汪伦》这首诗,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受到当地豪士汪伦的美酒招待,离别前写的一首赠别诗。全诗叙离别事,却无半点愁绪,写得清新开朗,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全诗浅显易懂,基本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唯有其中的“踏歌”一词稍显困难些。一些教学参考书和古诗注释一般解释为“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一边手拉手唱歌,一边脚踏地打拍子”,把“踏歌”理解为一种“歌”,这种解释不准确,只是说出了“踏歌”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